還記得虎媽嗎?2011年元月,虎年年尾,華裔媽媽蔡美兒的育兒回憶錄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經世界出版巨頭。之後,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本書一路引吭高歌,引發全美乃至全球東西方教育之爭。國際輿論譁然,瞬間點燃了世界人民教育討論的熱情。同年,虎媽本人被《時代》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虎媽」一詞也迅速流行並入選「2011年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

《華爾街日報》刊文
1月11日,《虎媽戰歌》英文版在美國出版上市,當天便登頂亞馬遜非小說類圖書榜榜首。幾天後,中信出版社幾乎同步上市了本書中文初版《我在美國做媽媽》。

這部暢銷書讓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的教育方式陷入爭議。在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的教育上,蔡美兒制定了十大戒律,還自稱「採用咒駡、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
比如,7歲小女兒露露,因為一首鋼琴曲彈不好就被迫從晚飯後一直練到夜裡,如果一直彈不好,就沒收節日禮物,也不能舉行生日派對。
大女兒在一次乘法速算測試中得了第二,蔡美兒不但沒有表揚她,而是讓她每天晚上做20張卷,每張卷100道速算題,還要計時。
蔡美兒對「以鼓勵、隨意、快樂為中心」的西方教育理念大加批判,繼承了中式家長作風的她有段著名的「家規」:
不准在外過夜;
不准參加朋友聚會;
不准有一門功課成績低於A;
不准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不准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洛杉磯日報》評論本書「像病毒一樣迅速蔓延」,《西雅圖郵訊報》形容本書是「自《斯波克育兒經》以來關於育兒問題最令人興奮激動的一本書」,《時代》週刊將蔡美兒評為當年「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虎媽」一詞也入選「2011年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

《時代》封面
後來,國產電視劇《虎媽貓爸》的原型就是借鑒了「虎媽」蔡美兒,由趙薇領銜主演。
如今8年過去了,當年引起軒然大波、被置於風口浪尖的女人和她的兩個女兒現在怎麼樣了?
2018年,「虎媽」兩個女兒——索菲婭和露露相繼從哈佛大學畢業,一個成了軍中二級少尉,一個決定繼續研究深造,她們健康樂觀、美麗自信,與很多人數年前「她們會自殺」「得心理疾病」的預言截然相反。



這也令人們開始重新認識虎媽。
你是否也未讀其書、只聽片言片語便批評過虎媽及其教養方式?
你是否也僅因「虎派作風絕不適於我」「孩子要快樂學習長大」便直接拒絕過瞭解虎媽及其養育故事?
最近,《虎媽戰歌》由中信出版集團再版,重溫這部坦誠自省的育兒筆記,年輕爸媽們可能會有新的感悟。
有時,我們常常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這當然沒有錯。但你是否也常常感到尷尬,當你給予孩子選擇時,他很輕易地就選擇了放棄——
「要不要繼續學鋼琴」 「不學了」;
「要不要今年接著上跆拳道課」 「太累了,不上了」
或許「虎媽」至少說對了一件事:沒有多少孩子天生喜歡學習,就像沒有多少人天生選擇努力。人性中深根蒂固的惰性和好逸惡勞,是基因裡註定要纏鬥一生的。
因此,蔡美兒從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她無時無刻的push讓一些人直呼「魔鬼訓練」,就連一家人在外國度假也會找酒店大堂要鋼琴給女兒練琴。

人們常見的指責是說她逼迫孩子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還要求每天必須練習琴藝三四個小時、從不間斷,剝奪了孩子休息玩樂的時間。
但蔡美兒認為,如果每天只是練習半小時一小時,孩子剛熱完身就結束去看電視,恐怕難有進益;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藝,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
在孩子小時候幫他選擇並發展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興趣,不僅能幫他找到自己人生的寄託,還能幫他鍛煉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品德。
因此,適當地逼迫孩子,給孩子一定的壓力,可以推動孩子向前走,養成好的學習或工作習慣,從而擁有更好的人生。
恰如查爾斯·默里所說:世界各地大量有才華的孩子會從蔡美兒的方法中獲益,而不是放任、埋沒了他們的天賦——他們是好孩子,不是頑童,但他們也天性自我放縱,傾向於為自己找藉口。

不過,「虎媽式」教育並不適合每個家庭,有網友說:你自己有「虎」的資本和底氣嗎?
看過《虎媽戰歌》的人都知道,蔡美兒自己就是極其自律和「雞血」的職業女性。即便辛苦養育兩個女兒的同時,她也一路做研究、寫論文、搞創作,先後在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及史丹福大學任教,最終成為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和多部暢銷書作家。
同時,《虎媽戰歌》並非一本育兒指南,而是一本坦誠自省的育兒手記,裡面不僅記錄了蔡美兒育兒路上的榮耀和成就,也記錄了她在教育女兒問題上遭遇的困難與挫敗。
教育不能走極端,照搬虎媽的方式也絕不可取,何況這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的教育,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在育兒這條路上,我們都是與孩子一路同行,共同成長。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