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幼兒園參加故事會,二寶的表現即使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她講故事的時候,不但口吃伶俐,吐字清楚,而且情節豐富,邏輯性非常強。可是誰知道這個小傢伙在3歲的時候,還分不清楚「哥哥」和「的的」呢。
大家紛紛表示這樣的小寶貝最好來一打,然後一窩蜂的開始詢問二寶在哪裡上的口才班,平時怎麼教的。其實我家二寶沒有上過口才班,想要孩子成為故事小達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多注意這幾個方面就可以做到了。

...
1、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多跟孩子說話
美國兩位人類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花費兩年半的時間跟蹤42個家庭,記錄爸爸、媽媽和孩子間的親子對話。被調查的孩子都是1-2歲正在咿呀學語的幼兒。研究者發現父母跟孩子說的話越多,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越強,而且在未來的學習中成績也越好。
我本是一個不善言辭的媽媽,平時並不喜歡閒聊,但因為這個實驗,自從生了孩子,我變成了話嘮。我會跟孩子說我在做什麼,解釋我做的每一件事情。比如:寶寶換尿布了,親愛的你的褲子濕了。
我們都知道嬰兒的語言能力有限,在剛出生的頭幾個月他除了哭和笑幾乎是不發出聲音的,但是她聽得到,而且聽得懂,所以我們把自己跟孩子有聯繫的事情,都告訴她,這就像是在給水池蓄水一樣,當水池裡有很多水的時候,一旦她掌握了語言能力,自然就可以表達了。

...
2、孩子可以說話的時候,讓他多說話
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交流是雙向的,通過前期我們給孩子的蓄水池儲存了很多水之後,就是為了有一天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所需,所想,所感。所以當他會說話的時候,我們就要控制自己代替孩子說話的慾望,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我一個閨蜜對自己的兒子照顧的超級周到,經常孩子還沒有說完他就知道孩子要什麼,甚至有些時候孩子還沒有開口呢,她就把一切準備停當了。她細心的都快成了孩子肚子裡的蛔蟲了。可是這個孩子就是不說話,想要什麼的時候就指一指。閨蜜著急的不得了,帶著孩子去兒童醫院檢查了好幾次,都說孩子沒有任何問題,但孩子就是不說話。
我建議她等孩子說完再去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很多時候可以故意理解錯誤,讓孩子自己主動表達。在被自己媽媽憋了幾次之後,孩子不再只是動手指指點點,而是開口說:「吃雞蛋,喝水」了。

...
當我們給孩子照顧的太周到的時候,就會影響孩子的自我發展,語言也是這樣的。我們和孩子心有靈犀,孩子就會認為沒有必要說了。可孩子什麼都不去表達,到幼兒怎麼怎麼能適應的了呢?在家想什麼別人給什麼,但是在幼兒園不開口就什麼都得不到,孩子豈不是會感覺困惑和痛苦!
雖然孩子說的很慢,甚至很多都說不清楚,但恰恰是說的機會越多,孩子越是願意表達,也會表達的更好,誰不是通過練習變好的呢?

...
3、讀書的時候幫助孩子理清楚故事的思路
跟孩子讀書和講故事,這幾乎是每個家庭必備的事情,我們讀書的時候並不是把這件事情通讀過去就沒事了。如果想讓孩子未來可以邏輯清楚,我們就需要在讀書的時候就幫孩子理清楚故事的思路。
在理清思路裡面我會重點注意兩個問題,第一這個人物有什麼情緒感受,你覺得他開心嗎?小兔子哭了?他感覺傷心?還是幸福?孩子小的時候往往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把情緒說出來讓孩子根據看到的情景來選擇。
第二,幫助孩子建立描述事情的習慣:誰,在哪兒?幹了什麼?為什麼?如果您有時間,不放對於一些複雜的故事跟孩子一起畫畫邏輯思維導圖,這樣可以更加清楚故事的來龍去脈。

...
不過這不是結束,當弄清楚了故事的思路之後,我們就可以讓孩子自己講一講故事,或者大家一起來扮演這個故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能在別人面前講一個好故事,是因為他自己曾經講過很多次了。
我覺得孩子的語言發展無非就是概念和邏輯這兩部分。我們通過讀和說不停的給孩子灌輸概念,孩子對概念這一部分的接受一般都沒有任何問題,他們可以把蘋果和現實的蘋果聯繫起來的。也可以把餓的感覺和餓聯繫起來。我們說的越多,孩子的詞彙量越大,這一點無需質疑。語言發育的差別多在邏輯方面,孩子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來培養。
愛家有方法,育兒有技巧,我是三寶美媽,喜歡分享乾貨的心理諮詢師,育兒的路上願我們並肩而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