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2-7歲孩子「害怕東西清單」,教你如何給孩子的恐懼找出口

SnYek| 2019-03-13| 檢舉

常常有爸媽說,「有時候好端端的,不知怎麼就哭了」,「讓她跟阿姨打招呼,說怎麼也不肯」,「不知他怕什麼,總躲我身後」,「他說心裡害怕,不想上學」……你常覺得孩子膽小嗎?你是否想過孩子害怕的東西,其他孩子一樣會害怕?各個年齡段孩子的「恐懼清單」,讓你更懂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2-7歲孩子「害怕東西清單」,教你如何給孩子的恐懼找出口

當長大後,我們害怕的東西就會跟以前不一樣了,畢竟我們也基本上很少聽過成人會害怕暴風雨或者閃電,哪怕「如廁訓練」有可能持續到7歲仍然讓孩子害怕,在我們眼中這件事情也可能只不過是「上個廁所而已,孩子為什麼害怕「……

但我們總是要通過一些資料對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另外一個世界,看完這個2~7歲孩子的害怕清單,我覺得非常真實, 是我們帶孩子經常會出現的狀況。

美國心理學家:2-7歲孩子「害怕東西清單」,教你如何給孩子的恐懼找出口

比如2歲多的Eric有段時間,必須得穿著尿布褲躲在角落裡拉臭臭,他說不上為什麼,只是覺得「害怕」就本能地選擇了這個方式。Joshua在5歲多的時候也會告訴我,如果沒有朋友的話,他也會傷心,這也意味著他開始在意周圍的社交環境,在意自己的人際關係。

孩子害怕的東西不盡相同,但是有三個要點是我今天文章想跟大家討論的,希望對大家解決這些難題有所幫助。

當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改善某個行為的時候, 「消除關注」很多時候反而是最好的支持。孩子們也同樣需要感知這樣子的一個環境: 別人並沒有時時刻刻都在留意著他的一舉一動。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往往忽視了這點。孩子如廁不積極,躲在角落裡的時候,可能在旁邊的我們下意識就來一句,「你怎麼長不大啊,還在角落裡穿尿布褲做什麼?」這些都會推著孩子往另外一個方向走: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最終反而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才好。

美國心理學家:2-7歲孩子「害怕東西清單」,教你如何給孩子的恐懼找出口

再舉個例子,總是介意別人眼光的孩子,跳舞的時候可能會更加拘謹,因為孩子的內心想著的是自己的動作對不對、表現好不好,別人會不會笑自己。

之前跟一個小朋友討論過為什麼上舞臺就渾身發抖,她說,「我表現會很不好的,我做不到。」當追溯到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在舞臺下的過度的關注,從孩子每一個服飾和著裝的精雕細琢,再到語言上的滿心期待,「你是最棒的,我會一直看著你,你的表現一定會很好。」

很多時候,看起來阻止孩子進步,讓孩子停留在恐懼中的是孩子自己,但是殊不知最影響孩子看法的,其實是身邊人的目光。

也或許只有當我們願意理性和寬容地告訴孩子, 「別人的看法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人生最大的成熟是我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獲得力量,明白「為自己而活」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坦然、最體面的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2-7歲孩子「害怕東西清單」,教你如何給孩子的恐懼找出口

當孩子擁有恐懼的時候,孩子很多時候的第一反應,其實是 迷茫。就好像置身於煙霧之中,孩子看不清也想不明白,只能感受到煙霧的嗆人和濃烈,讓自己惶恐不已。 他比我們更無力、更不明白這些恐懼背後的原因,但是越掙扎,那份恐懼卻會把自己束縛得更深。

美國心理學家:2-7歲孩子「害怕東西清單」,教你如何給孩子的恐懼找出口

有一句歌詞是「誰的青春不迷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的孩子。我小時候特別怕黑,一直到10歲只要關燈我都會害怕得睡不著覺,我反復幾次跟爸爸媽媽說,我能不能開小夜燈,但答案是拒絕的。

理由聽起來都很對,我已經長大了,要學會獨立,睡覺一定是漆黑的,開燈睡長不高。 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問問我,我在怕黑這件事情上,到底怕的是什麼。我是害怕床底下會藏著怪獸,害怕陰影的詭異感,害怕做噩夢,還是我害怕自己睡覺的孤獨感?雖然怕黑這件事情特別小,我到了10歲後也克服了這個困難,但是這段經歷好像烙印一樣,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那段不被父母理解的時刻。

是的,要幫助孩子讀懂內心的潛臺詞,讓孩子明白很多時候背後都藏著許多沒有說出口的話,或者是間接的真相,也只有知道了這些,我們才能談論如何戰勝「迷茫」。 讓孩子明白不管他們經歷著什麼,我們都可以跟著他一起經歷這些行為背後的故事和感受。這個過程,才是真正地幫助孩子具備看問題的洞察力,我們不會把目光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夠 看得更深、更遠。

美國心理學家:2-7歲孩子「害怕東西清單」,教你如何給孩子的恐懼找出口

刻意練習、拆解目標、分階段各個擊破,很多時候都是我們改善孩子行為難題的重要方法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承認的一點,就是當孩子出現這些恐懼行為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孩子懦弱或者無能, 我們需要重新看到自己童年的樣子,找到自己從前的影子,並且瞭解孩子現階段的感受,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制定合適自己的目標,讓孩子對自己克服困難更有信心。

每個人戰勝迷茫和恐懼的時間和節奏都不一樣,我小時候戰勝怕黑的心理用了5年,Eric戰勝如廁訓練的恐懼用了1年半,Joshua現在開始有了自己新的擔心和敏感,這些都是孩子們不同的成長之路。

美國心理學家:2-7歲孩子「害怕東西清單」,教你如何給孩子的恐懼找出口

但正如喬布斯在史丹福大學的一句名言, 「人生所有的經歷,就像一顆顆珍珠,當你在未來某一天的時刻找到了那根線,你就會把它們全部串聯起來,變成美麗的項鍊。」說這句話的喬布斯,也是分享了他當年恐懼和迷茫的狀況,他因為迷茫退學,因為迷茫去印度,這些時間在別人眼中都是浪費的光陰,卻給了他更強大的專注、治癒的能力。

相比起喬布斯當年所面臨的困惑,孩子的恐懼和迷茫看起來好小好小,但是人生不恰恰是因為這些無數的小事情,最後才串聯成線,成為如今的自己嗎?

只有讓孩子知道他們並不是唯一會面對這些問題的人,也正因為 每個人都會面對,所以我們可以有更好地心態去面對挑戰,最終能夠戰勝恐懼的還是自信和成長。

我時常覺得,正因為我們是父母,所以我們才是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和恐懼的最佳人選,因為我們有最多的包容,我們也有最敏銳的觀察。

讓孩子放鬆下來去看待眼前的困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終究還是會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明白, 世界上有太多的恐懼、迷茫和害怕,最終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更強大,強大到那條光明道路自動出現在眼前。

但在此之前,讓孩子有更大、更寬容的空間成長,具備讀懂潛臺詞看更深更遠的能力,最終積攢自信並且懂得如何用自信戰勝恐懼,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習得的能力。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己在做鬥爭,但如果身後始終擁有最堅固的臂彎,便是我們內心最大的安全堡壘,支撐著我們更好地戰勝一個一個恐懼,最終邁開腿、大步向前走。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299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