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吳訴說起孩子最近的異常情況,說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發現孩子只要看見她坐下,要麼就是無厘頭的一拳打過來,力度還真不小,要麼就是一腳飛過來踢在身上。小吳說,以前孩子不是這樣的,儘管不是那種乖乖女,但還不至於這樣頻繁的對自己又打又踢的,我從沒見過她對媽媽這樣子的。我意識到,這可能是因為小吳最近很少陪孩子玩,所以她以這種極端的方式想讓媽媽關注她,也有可能是在向你求救。

前幾日,在群裡,有位媽媽說了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快4歲的女兒,剛上幼稚園不久,就出現了「不太正常的」尿床。
剛開始她以為是自己多想,孩子有尿床反復很正常。但連著3、4天都如此,她擔心極了。因為孩子從3歲開始,就再沒有尿過床。

於是,她還是帶女兒去了醫院檢查。醫生說沒有明顯的器官病症,建議她帶孩子做心理諮詢。
後來,諮詢師通過和孩子進行繪畫、講故事等形式,終於發現了導致孩子尿床的秘密:
孩子現在的壓力非常大,情緒緊張,很有可能是在幼稚園受到了不良的對待,才出現了這種『反常』的遺尿行為。
她心裡一驚,趕忙私下裡問了其他孩子的家長,結果還真有幾個孩子也出現了「反常行為」。
她立即聯合了好幾位家長,和園方進行交涉。迫於壓力,園方才同意調出孩子在幼稚園的視頻監控。
果真發現,有一位老師,常對孩子們推來搡去。她們找到那個教師,他才承認,雖未動手打孩子,但有時會譏諷孩子、吼孩子。
千挑萬選,沒想到還是遇到了「渣園」。
之前,孩子的口頭表達還不流暢,有時還變來變去,因此她無法作出判斷。而且,孩子的身上沒有明顯創傷,所以她什麼都沒有發現。
若不是她「多心」,覺得孩子尿床不太正常,就不會發現孩子受到了這樣的「對待」。這件事,令她非常後怕。
孩子內心積攢的焦慮和壓力,雖然嘴裡說不出,但一定會通過其他「反常行為」向父母發出求救信號。

對於3-12歲孩子而言,最為常見的「反常行為」有這樣三種:
- 原本活潑的孩子連續幾天都 異常安靜,呆坐;
- 原本乖巧的孩子突然多次 「暴力」攻擊別人,有時搶玩具,有時用手打,用腳踢……
- 原本安睡、不尿床的孩子,連續多天晚上睡眠容易 「夜驚」, 「尿床」,或 「做噩夢」......
但 這些「反常行為」並不意味著罕見和難以察覺。相反,它們都是有明顯的特點:
- 確實與平時的行為不同;
- 在短期內反復的出現。
關注孩子的行為不等於草木皆兵,但也不等於神經大條,以至於錯過孩子的求救信號。
我有位在兒童精神科的醫生朋友,聊起孩子時,提到了她遇到的一個案例:
一個9歲的小姑娘,看著十分乖巧,但其實已經有點「輕度抑鬱」。
據父母說,孩子原本很活潑,後來變得很乖,正當父母都覺得欣慰的時候,卻發現,孩子是得了「抑鬱症」。
她通過遊戲等許多方式,説明孩子逐漸釋放了壓力,也才弄清這個病症的根源:
一年前,最疼她的外婆車禍去世了。自此,她就很缺乏安全感。
她時常會粘著父母,可父母並沒有理解她,甚至很多時候還會指責她:
這孩子怎麼這麼纏人了!
爸爸已經很累了,你怎麼一點也不體諒我!
她原本心裡就很難過,一時又增添了許多害怕和失落。於是後來,她就非常避免和父母再發生衝突,常常一個人安靜待著,但內心很壓抑。
父母不但不覺得孩子異常,反而很欣喜,「孩子終於變得聽話和老實了」。長久以往,孩子就慢慢成了「抑鬱」。

很多有抑鬱特質的孩子,都會被父母認為是很乖的孩子。
她曾經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傳達了重要的非語言信號。但她只被看作是一個「稍有點變化的孩子」,在那個時刻,她該有多麼的無助?
孩子遇到了麻煩,常常是不懂得要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的語言求助的。
而孩子不說,父母也會錯誤的忽視。直到後來問題嚴重了,才著急忙慌,後悔萬分。

也許孩子的語言會不清晰,但他們的「行為」一定不會說謊。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 「冰山理論」。
在這裡,它的意思是,我們的孩子就像一座冰山。
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孩子的行為,但孩子更為豐富的內在世界(比如難過、恐懼、失落等情緒),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我們所見,恰如水下的冰山。
當孩子內心埋藏著巨量的恐懼或者焦慮的情緒時,他還沒有能力正常面對,也無法自我調適,就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頻繁做出「反常行為」。
那麼面對孩子的「反常行為」,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避免對孩子表面行為的「指責」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反常行為」時,特別容易情緒激動,常常會跳起來指責孩子的「反常」。
可如果只根據孩子的表面行為就進行指責,不僅會讓孩子的心門永遠緊閉,嚴重的,還會錯失救助孩子的最佳時機。
挖掘孩子的真實內心
孩子表面的反常行為,有時並不代表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我們就可以透過孩子的浮在冰山上的表面行為,去嘗試挖掘孩子冰山之下的真正想法。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去瞭解到她反常的真正原因。
我有個做幼師的朋友,曾說起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學生,平時都規規矩矩,讓老師非常省心。
有一天,有個孩子跟她告狀,「老師,他踢我了。」她想孩子肯定不是故意的,於是安撫了兩個孩子,也沒太在意。
結果第二天,又有其他孩子跑來說,「他動手打人」。 她才意識到,他的行為有點「反常」。
後來,她把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嘗試和他溝通。可沒想到, 她一抱孩子,孩子「哇」地就哭了。

原來,孩子的父母剛剛不在一起(離婚)了,在分開時吵地特別凶, 他害怕極了……
有孩子說「你爸爸不要你了」,「你沒有爸爸」……他想說不是,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說……
他又怕又氣,不知怎麼地,就打了人……
她看著眼前這個哭成淚人的孩子,心疼極了。不敢想,若是從一開始就指責他,他會多麼地無助。
後來,她和孩子的父母,進行了積極的溝通,他們也才意識到,孩子竟承受了這麼多沉重的困擾。
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接納的語言,都是打開冰山的鑰匙。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和孩子的內心建立聯結的過程。
好好愛那個突然淘氣,又或者突然沉默和慌張的孩子吧。
讓孩子感知到我內心對她的關心和愛護,也讓我們感知到她內心的不安和惶恐。然後安撫她,溫暖她。
而當我們透過孩子表面的反常行為,瞭解到她的真實情況,才能真正的「解救」出孩子。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9875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