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承認,這個社會對男性的要求都更苛刻一些,所以,對於家中有男孩的父母來講,想把孩子培養成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7歲之前的家庭影響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是難以磨滅的。男孩七歲之前,這10個敏感期一定要呵護好,改變他的一生。

1.語言第一敏感期 1.5歲-2.5歲。
兒童開始將自己的認知感覺同語言配對,建立概念。只要是他感興趣的東西,會一直反復進行,以滿足他的心理渴求。比如他喊「媽媽」媽媽回答「哎」,他發現一個詞語和一個外物能夠配對,就會不停地重複,在一叫一答中享受語言帶來的樂趣。
2. 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1歲6個月-6歲。
表現為咬人、打人、說「不」、「這是我的」等。兒童出生時,在他的意識裡與萬物是渾然一體的,兒童的成長是自我分離和發現自我的過程。皮亞傑通過觀察發現,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嬰兒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與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例如不經兒童同意,不將他的玩具隨意送人,別人不能隨意觸摸、擁抱、親吻兒童等,要考慮兒童的自身感受。
3. 社會規範敏感期 2歲半-4歲。
急切地保護一個規範的、有秩序的環境。什麼事情都要按照程式辦,否則就會哭鬧。外在的有序可以使孩子形成內在的秩序,秩序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品格,這一切來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個人基本的品格和素質。

4. 空間敏感期 0-6歲。
探索空間,爬、抓、扔東西、爬高、旋轉等。在這一敏感期裡,孩子首先發現這一物體和另一物體是分離的,所以他喜歡把一些東西從高處扔到地上、然後尋找、拿回去、再扔,這是孩子最早對空間的感受。這一感受過去之後,孩子會發現,一個空間裡的東西能抖出來,外邊的東西能夠塞進去,緊接著孩子開始壘高、推倒、鑽衣櫃、爬高處、從高處往下跳。跳的高度,取決於孩子心理上對高度的承受能力,所以,對空間的把握,為孩子未來發展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父母可以在孩子近處保護他,但不要嘮叨和限制,不要在孩子剛有點不平衡時就上前幫忙,父母要懂得保護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
5.藏、佔有敏感期 3-4歲。
開始強烈感覺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品的快樂,物品交換從此開始,拉開人際關係的序幕。孩子從佔有「我的物品」開始感受每一個具體的「我的」,而後昇華為無形的自我。孩子會把自己見到的葉子、樹枝、自己吃不完的食物都帶回家。為了維護自己的物品,會有打人、推人的行為。對於5歲之前的孩子,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孩子處於佔有的敏感期,強迫孩子分享會導致孩子無法將「我」和「他人」區分,造成對分享的恐懼感。等過了佔有的敏感期,孩子的心理發展到了更高的層面,就會樂於分享。
6. 邏輯思維敏感期 3-5歲。
不斷地追問「為什麼」,打破砂鍋問到底,每一個「為什麼」都引導一種因果關係,父母要做正確的、簡潔的回答,如果答不出來,可以帶領孩子看《百科全書》等書,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提供解決問題的良好途徑。

7. 執拗敏感期 3歲-4歲。
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比如聽到敲門聲必須孩子開門,如果大人開了,他會要求把門關上,重新開一次;看電視時不能被打斷;必須由自己來剝雞蛋皮等等。
8. 人際關係敏感期 4.5歲-6歲。
一對一的交換食物和玩具。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物品擁有決定權。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起這個原則,孩子也就更樂意與夥伴分享玩具。這一時期的孩子會分享食物或者玩具建構最早的人際關係,通過自由選擇夥伴、擁有共同的話題(喜歡某個動畫片、模仿某個英雄人物)來結成夥伴,父母和老師給孩子的空間越是自由、充滿愛,孩子就越是願意和他人交往和合作。
9.性別敏感期 4歲-5歲。
對性別和自身的認識來自觀察,如同認識自己的口、眼、鼻一樣。男孩子開始客觀地認識男孩的身體,知道男女的不同、男人不能生孩子等,這種認識過後,男孩開始抵觸女性化的裝扮,興趣轉向社會性的活動。
10.延續婚姻敏感期 5歲-7歲。
5歲以後選擇夥伴的傾向性非常明顯,孩子會在家裡或者學校明確地說「我要和誰結婚、怎樣舉行婚禮、結婚後怎樣生活等等」,男孩子在應用中理解結婚概念。他會經歷自己喜歡的小女生又喜歡上了別人,經歷痛苦、理解、和成長,為青春期的到來打下基礎。

敏感期,是指兒童在0-7歲的成長過程中,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不斷重複實踐,習得某項能力或者發展某種心智。
因為每個孩子特質的不同,敏感期的出現會有一些時間的差別。每當順利度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準就上升一個更高的層面。
研究表明,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能夠擁有更好的安全感、有更好的學習力、思考力、對他人情緒的感知力,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在相應的敏感期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時機不對,就是枉費力氣。
印度8歲的狼孩,雖有人的遺傳基因,但因多年野外生活的影響,使得他失去人的本性,雖從狼窩中救出,回到人間,
派人對其進行了十多年專門訓練,也僅僅學會了站立、行走和用勺吃飯以及使用簡短的話語。
還有一個受虐兒童的案例。伊莎貝爾被父母關到6歲時被解救,但是因為6歲仍在關鍵敏感期之內,在一年之內,不但學會了語言,還進入正常小學去讀書。
這兩個案例可以間接說明如果錯過了生長發育的敏感期,造成的是後半生無法彌補的損失。
我們作為父母,要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明白在孩子各個敏感期到來時應該怎樣關心他們、引導他們,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各個敏感期,朝氣蓬勃地成長!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