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不聽話,尤其是孩子跟你唱反調的時候。人們常說從孩子身上能看到家長的影子,這說明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大。寶媽作為孩子最常接觸的人,自然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如果寶媽平時經常這麼做,就難怪孩子越來越叛逆了。孩子為什麼變得越來越難管教?該反省的其實是父母,說的是你嗎。

3、4歲的寶寶只說一次根本不會聽。「吃飯了喔!」、「我肚子不餓!」換衣服、刷牙、睡覺,每件事都是一再重複。與其說孩子是熱衷玩遊戲、無法停下來,不如說是想讓父母困擾,以引起注意。有沒有能好好引導他的技巧呢?
3、4歲左右的孩子,不會照大人說的話行動,這是很自然的發展。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很愛媽媽,所以才想藉著反抗,和媽媽一直對話。也就是說,孩子使媽媽配合自己的步調,導致媽媽不知所措。媽媽首先應該注意到「自己被孩子牽著走」這一點。
孩子可以很聽話,只是父母都「用錯方法」
當母親說:「吃飯了!」孩子若是立刻答應,和母親的對話就結束了。但如果不要照著做,母親就會一再和自己說話。
所以當孩子鬧彆扭或唱反調,是一種能使對話來回次數增加的「引起注意技巧」。這個年齡的孩子,覺得引起媽媽注意,是一件「開心」的事。若是乖乖照著媽媽的話去做,她就會去做其他的事,孩子的「開心時光」就結束了。
所以,不聽媽媽的話,「開心時光」能延長,比起乖乖聽媽媽的話去吃飯更有吸引力,所以孩子當然會傾向「不要聽話,反抗媽媽」。孩子是從過去的經驗,自然學習到這一點。

讓孩子知道「反抗」也不能增加與父母的互動
瞭解這一點之後,母親應該採取什麼行動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就等於「如何讓孩子只需說一次就會聽話」。
因為過去孩子累積的經驗是「只要反抗,媽媽陪伴的時間就會增長」,因此往後要讓孩子增加的經驗便是「即便反抗媽媽,對話次數也不會增加」。
媽媽喊:「吃飯了!」
孩子:「我正在玩!」
媽媽:「吃完飯再玩吧!」、「還沒玩完嗎?」
千萬別像這樣被孩子牽著鼻子走,而是讓對話一次終結:
「媽媽要吃飯了噢!開動!」然後就不要再理會孩子,直接開始用餐。
有些孩子看到媽媽一個人開始吃飯時,會覺得「啊!好討厭」,然後可能就會慌張跑過來飯桌。只要重複這樣的經驗,讓孩子明白反抗也不會增加與媽媽的對話,孩子就會試著改用其他方式,來增加與媽媽的互動。如此便能降低他希望藉著媽媽的嘮叨、反覆催促,以增加對話的機率。
當孩子不情願地靠近餐桌時,要立刻誇獎他:
「媽媽一叫,你就立刻過來了呢!」、「你好棒!」
或是對孩子說:
「吃完飯後來玩吧!」
「今天要讀哪一本故事書呢?吃完飯和媽媽一起到書櫃找找看好嗎?」
這麼一來,孩子就能增加和媽媽愉快交談的經驗。

別跟孩子討價還價,「不斷說教」只會破壞親子關係
訣竅是不能對孩子開門見山地說:
「只要乖乖聽媽媽的話,媽媽就會一直陪你聊天。」
很多媽媽忍不住會對孩子這麼說。但是這種做法,孩子可能反而會說:「我無所謂。」
於是,媽媽就會追問:
「為什麼?你這麼不喜歡聽媽媽說話嗎?」
「因為這樣很煩嘛!」
「為什麼?……」
像這樣,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牽著走了。
父母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簡短傳達必要的事情,孩子如果確實回應就會有好處(愉快的交談)。如果沒有立刻回應,孩子就得不到好處(沒有愉快的交談)。要知道,不斷說教及冗長的對話,絕對不可能達到教育效果。
生活中添加小獎賞,讓孩子愛上做「麻煩的事」
同樣想想看,孩子早上換衣服為什麼很花時間呢?他明明就可以自己換好衣服,卻總是要媽媽三催四請:
「快點換衣服!」
「好啦!」
「換好了沒?」
「還~沒~」
像這樣一再拖拖拉拉,換衣服要花好幾分鐘。
「哎呀~你看!已經來不及了!」最後還是得由媽媽幫忙。
這也很可能是因為孩子想纏著媽媽,所以明明會做的事卻故意拖拖拉拉,或是他覺得「換衣服很麻煩」、「房間太冷,不想脫衣服」等。父母要避免在這些狀況被孩子誘導,就必須製造「快點換好衣服,就會有好事發生」的條件。
例如「7點45分以前換好衣服的話,早餐多一顆蘋果」,提示孩子早點換好衣服會有小小的獎賞。或是加入遊戲的感覺:
「和爸爸比賽,看誰先坐到餐桌前?」
「能在一首卡通歌播完前換好衣服嗎?」
讓孩子持續體會「早點換好衣服,就會有開心的事」,這樣即使是他原本覺得麻煩或討厭換衣服,也能養成自己做的好習慣。

*與其責備孩子,不如這樣說!
「媽媽要先吃囉!開動!」
「3分鐘內換好衣服的話,早餐多給你一顆蘋果喔!」
「吃完飯後一起玩吧!」
「卡通歌播完前可以完成嗎?預備──開始!」
「再不過來的話,媽媽要吃掉你最喜歡的水果沙拉囉!」
「咦?沒辦法一起吃飯的話,布丁只好下次再吃了!」
「完成就有好事發生」、「不做就會失去特別的權利」,這麼做的話,孩子的行為就會跟著改變。
認為「獎賞」等於「威脅」的父母,通常都太過溺愛小孩
以吃飯的例子來說,即使看到媽媽說:「媽媽要吃囉!我先開動了!」有些孩子仍然會試探媽媽:「人家還想要再玩嘛!」想拉長玩耍時間或是增加和媽媽的對話。
這時候,媽媽再次提醒:「沒辦法一起說『開動了』,就吃不到布丁囉!」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布丁原本是孩子非常期待的飯後甜點,如果孩子因此吃不到布丁,就會瞭解「一定要聽媽媽的話才行」。媽媽此時的說話方式可以溫柔又帶點幽默,但是「已經告訴過你了,如果不來吃飯就吃不到布丁」,堅定執行說過的話是很重要的關鍵。
不過,很多媽媽會對這個做法感到遲疑:「會不會使他變成一個不威脅利誘就做不到的孩子呢?」的確,不威脅利誘就不行動的孩子當然不好。但是,布丁的例子中並沒有威脅孩子。認為是威脅的母親,通常都有順著孩子、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傾向。

孩子「說什麼都好」,長大後只會更任性
媽媽為了照顧孩子與家庭,每天總是有許多事要做,忙得分身乏術。要是孩子心情好就罷了,但是孩子也可能突然心情不好,莫名其妙地黏人、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卻不願意做等等,讓媽媽十分困擾。
媽媽從早忙到晚,要做飯、打掃、洗衣、購物,有些媽媽甚至是職業婦女,下班後還要帶孩子,幾乎沒有放鬆的時刻。因此媽媽們只顧處理眼前的事也無可厚非,自然不可能想到自己正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但如果沒注意到這種狀況,總是順著孩子的意思,就跟搖擺不定的水母一樣。
別再做順著孩子、被牽著鼻子走的「水母爸媽」!
父母若是「希望孩子聽話」、「希望孩子遵守嚴禁的事情」、「不需要一一指示也能自動自發」,那就必須恪守父母「教育的態度」。不只觀察孩子的行為,也要留意爸媽自身的應對方式!瞭解這項行為的結果,會對孩子帶來什麼好處,就能改變他的行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父母也要改變自己過去的行為。
在孩子拖延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不讓他得到「開心的結果」;而在孩子盡了自己的本分後,立即給他「開心的結果」,這樣就能使孩子養成好習慣。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98159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