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說:只有給足孩子時間去體驗,他們才能從實際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誰,要做些什麼。喜歡在屁股後面催促的父母,常常會擔心:如果不催孩子,孩子會不會更加放飛自我,把該做的事情搞得一團糟?當然,可能會,但不會一直都那樣!請尊重孩子的磨蹭,很多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1
最近,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改變了我對「磨蹭」的偏見。
那天有事不得不早起,6:30叫醒兒子,沒睡醒的他有點煩躁和賴皮。
想著7:00就必須從家裡出發,我就催促他「快點穿衣」。
看他愣在洗漱台,催促「快點刷牙」;
看他有一口沒一口地吃飯,催促「快點吃飯」。
催促次數越多,越覺得孩子是故意和我唱反調,做什麼都不上心,磨磨蹭蹭只會耽誤時間。
出門時,我很不友好地把襪子扔給他,加一句:「趕快穿。」
這時兒子坐在地上,怎麼也穿不好,心急的我打開門,他卻「哇」的一聲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快不了了!」
看著崩潰的兒子,我突然醒悟:一大早,就把自己的焦急間接轉嫁給了孩子,快節奏、緊迫感早已破壞了孩子的思維能力。
他爆發了情緒以後,更加挫敗地坐在地上,可憐兮兮地看著我。
「慢一點也沒關係,媽媽等你!」
這句話,好像有魔力一般,他迅速地穿好了襪子。
龍應台說: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2
教育,有時候就是慢藝術,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
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生命軌跡去長大。
朋友小莉前段時間就很抓狂。
婆婆說要來她家住一個月,本以為常年不住一起,臨時的一個月很容易過去。
婆婆天生急性子,還囉嗦。
第一天開始,就馬不停蹄地催促她兒子。
吃飯時,說「快點吃」;送孩子上學時,說「快點走」;孩子在房間做作業,她也時不時跑進去,說「快點做」。
看見孩子上廁所,也會下意識地催一句:「快點上。」
剛開始她很委婉地和婆婆說:「媽,不著急,讓孩子慢慢來。」
婆婆眼神一撇,特別嫌棄地對她說:「你不催著一點,他哪能長大!」
幾天後,孩子因為不適應,情緒波動很大,而且特愛慢吞吞的。平常好好的行為,現在一下子就問題百出了。
不主動吃飯,不主動看書,不主動做作業。眼看孩子不好好做,婆婆更加變本加厲地催。
她終於忍不住了,語氣很不友好地頂撞了婆婆:「孩子就這年紀,你總是催催催,他也不能一下子長大啊!」
婆婆一賭氣,就提前回了老家。
其實,按照她以前的養育方式,孩子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刷牙洗臉,看書寫作業的。
父母放慢速度,不僅僅是讓自己喘口氣,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圍環境,認識世界和思考未來。
當然,孩子也並不會因為一時的磨蹭,成為不負責任又拖拉的人。
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會給他更多思考的空間,在每次嘗試中學會自我處理、安排事情。

3
現實生活中,當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動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內疚不安,但催促的次數越多,孩子就會從內疚變成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父母的這一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效應,叫超限效應—— 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
此效應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
話說有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他決定多捐款。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準備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被反復催促的孩子,心理活動和馬克·吐溫當時一樣,最後就是被「逼急」了,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總而言之, 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發高漲。

4
心理學家說: 只有給足孩子時間去體驗,他們才能從實際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誰,要做些什麼。
喜歡在屁股後面催促的父母,常常會擔心:如果不催孩子,孩子會不會更加放飛自我,把該做的事情搞得一團糟?
當然,可能會,但不會一直都那樣!
孩子也會討厭麻煩和問題,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導致的問題,自己也會反思和想辦法,然後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
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節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遠也弄不明白什麼事是自己的,什麼事是別人的;
一旦生活出現問題,他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而會怨恨催促者。
就算趕時間,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這樣做:
脆弱式表達,將「你快一點」變成「我希望……」
「你快一點吃飯,馬上校車就要來了。」變成「媽媽希望你十分鐘以後可以吃完飯,然後我們有三分鐘的時間下樓,這樣就來得及坐校車。」
在家庭教育當中,脆弱式表達,會讓孩子更瞭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發孩子自覺的合作。
用強迫式或者緊迫式地表達,則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覺得自己不夠好,從而引發孩子消極抵抗、做事被動。
提供自主選擇
「如果你晚上八點半完成作業,你就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做自己愛做的事;如果是八點完成作業,你就有一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是九點完成作業,就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了。你會難過,媽媽也會惋惜。」
告訴孩子行動快慢的後果,這種提醒最好能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坦誠地表達當時感受
別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孩子不能在有情緒的狀態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緒。
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是願意體諒父母需求的。
父母陪伴其實就是等孩子慢慢成長,幫助孩子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像與現實,言語與行動。
他既能發現自己,也能從這些自我安排中瞭解他人,最終形成自我與世界的認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97574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