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陌生人的這種心理感受,大約從孩子8個月大時開始產生。孩子可以將自己非常瞭解的、親近的人。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祖母等區分開來。到了18個月大時,孩子的心智發育使他能夠知道,那個一直照顧他的人。比如爸爸媽媽,即使暫時不在他的視線範圍內,也永遠不會消失。

經常有寶媽留言傾訴說:
「孩子特別認生,只要我抱,其他人一抱就哭」;
「我就上個廁所,他一轉身看不見我,就崩潰大哭」;
「我每天上班出門,他都哭到撕心裂肺,抱著我一直哭不讓我走」;
「根本送不到幼稚園,一說要去幼稚園,哭得早飯都能吐出來」。
其實,很多寶媽都有類似孩子「粘人」的經歷,這就是孩子的「分離焦慮」。

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把孩子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 ——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 ——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 ——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很多寶媽在孩子的「分離焦慮」期,都要目睹孩子經歷這三個階段。
在韓劇《告白夫婦》裡,張娜拉上廁所, 孩子在外邊一直哭鬧;
不停的拍打著衛生間的門,喊著「媽媽,媽媽……」

實在沒辦法,張娜拉只能把孩子抱進去。
而孩子看到媽媽後,立即停止哭鬧,開心的笑了。

有寶媽說,送孩子去幼稚園,到了門口,孩子一直哭不進去。
不管媽媽和老師怎樣勸說,孩子都哭得停不下來,還一直讓媽媽抱抱。
最後沒辦法,老師直接領去教室,孩子嚎啕大哭著和媽媽說不想上幼稚園。
而很多寶媽每天早上上班時,孩子都會抱著媽媽哭著挽留,說別走。
看著孩子委屈的樣子,真的特別於心不忍,但還是每次都不得不忍心離開。
在綜藝節目《放開我北鼻3》中,離開父母的豪豪和喵喵也出現了分離焦慮。
在大家學習織毛衣時,豪豪突然大哭起來,喊著要媽媽。

黃景瑜為了安慰他,抱著他出門。
一路上和豪豪交流,問他媽媽在哪裡;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問他路上的花好不好看。
最後帶著豪豪在房子旁邊轉了一圈,豪豪的情緒慢慢緩解,終於同意回家睡覺。

喵喵剛參加節目時,拿著遙控器就喊媽媽。
被糾正之後,又拿起手持的小風扇當作電話,很急切地聯繫媽媽。

喵喵甚至半夜無數次醒來,哭著說我不要睡覺,我要媽媽。
黃景瑜用不同的方式哄喵喵,最終給喵喵安全感,讓她平靜了下來。

而和節目中哥哥熟悉後,喵喵又對哥哥的離開無法接受。
王嘉爾要暫時離開節目時,喵喵擦著眼淚一直挽留,說不要走。

其實,這都是孩子離開親人產生的焦慮,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安全感。
對於分離焦慮,理解和陪伴最為重要。
就像節目中黃景瑜說得一樣,連話都說不清的年紀,哭鬧想要的只是陪伴。
首先,大人要保持堅定而溫暖的態度。
大人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焦慮情緒,知道這是成長路上必經的過程。
孩子哭鬧,其實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情緒表達,這時候大人一定要耐心的陪著,切忌恐嚇、威脅孩子。
其次,轉移孩子注意力是不錯的方法。
比如像黃景瑜哄豪豪一樣,抱孩子出去走走,讓他看路邊的花草,跟他聊天轉移注意力;
也可以像哄喵喵一樣,拿來她喜歡的玩具讓她玩,總之要讓孩子情緒先緩和下來。
另一方面,在孩子說出訴求時給以回應。
孩子的分離焦慮和恐懼,大多來自「不確定」。
所以孩子在焦慮時提出的要求,不一定完全滿足他,但最好給個答案。

最後,就是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
孩子的世界需要理解陪伴,有分離焦慮的寶寶需要陪伴給他們安全感。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92947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