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你可以的!

SnYek| 2018-06-05| 檢舉

 

文|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01、

網友小Z諮詢:從小父母管的特別多,大事小事都得聽他們的,不聽就不高興。說為我操心費力,卻不領情,是白眼狼。我很難受,覺得自己命不好,原生家庭不好,攤上這樣的父母太倒霉了,我恨父母,卻又沒辦法,我也恨自己,雖然已經工作了,但脾氣不好,可能有點暴怒吧,左胳膊三條傷痕,右胳膊兩條傷痕,一不開心我就自殘,只有看到流血,才開心點……,老師,你說我該怎麼辦?

大多數人的一生,會經歷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有爸爸媽媽,有的還有兄弟姐妹,這叫原生家庭。

還有一個是長大結婚後自己組建的家。哪個家對我們的影響最大?顯然是原生家庭。

心理學上說:每個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

早年的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情緒狀態、價值觀、思維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會伴隨一生。

孩子小時,尤其 6歲前,沒有明確的自我認識,對自我的認知來源於身邊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評價。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對孩子的評價,會逐漸內化成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積極向上的,那麼,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也如此,孩子就會非常陽光開朗,積極向上;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負面、消極、不好的,慢慢的,孩子就自卑、懦弱、沒有價值感、不接納自己,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暴躁、攻擊、脾氣差。

小Z就是典型的例子,父母以愛的名義過度控制,讓他壓抑。

從心理學解釋,小Z的自殘是潛意識對父母壓制的不滿,無法傷害父母,就變相傷害自己,實際上,他的內心歸罪於父母,自己的人生被操控、被剝奪、被侵占,感到痛苦,不自信。

他內心的聲音是「你有罪,你傷害了我,我恨不得殺死你」,但不能,於是攻擊自己,自殘,胳膊傷痕累累。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很大,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人格或問題在關係中形成。

這個關係常常是指原生家庭關係,人的性格或出現的問題常常受到家庭關係的影響。

02、

但,絕不是說,原生家庭的不利影響就根深蒂固,無法改變,終生都要帶著原生家庭的鐐銬,無法做自己。

原生家庭決定你是誰,你是誰的孩子,你的基因怎樣、有什麼樣的性格、什麼樣的思維模式、什麼樣的心靈狀態,但成年後,當意識到繼承了一些不好的東西,完全可以重建認知,重塑新的自我。

小區有個50多歲的阿姨,穿戴比較時髦,但微微有些駝背,不夠挺拔。和她熟悉後,我說,阿姨,您真漂亮,後背再挺直些就更好了。阿姨說,我早知道這個毛病,都怪我媽,小時候也不說,我沒注意,現在不好改。我問,您媽媽多大歲數了?她說,早去世了,活著的話80多了……

在阿姨媽媽的那個年代,連吃飯都成問題,怎會想到關注女兒的體態?阿姨早知道自己不夠挺拔,不去糾正,卻要埋怨媽媽,和死去的人較勁兒?

原生家庭只是一個人的起點,只能決定你是誰,無法決定最終你成為誰,成為什麼樣子。

過去那些不好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打破,努力改變,不讓它延續。

03、

美國影片《風雨哈佛路》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女孩麗斯出生貧民窟,從小就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媽媽酗酒吸毒,並患有精神分裂症,麗斯15歲時,媽媽死於愛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沒人管麗斯,她只好靠乞討為生。

這樣的原生家庭,在別人看來,有足夠的理由怨恨、沉淪。

但麗斯卻不,她拚命掙脫泥潭般的狀況,用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校長,爭取到讀書的機會。

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嘗試申請各類獎學金,最終走進了哈佛大學。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把原生家庭的影響降到最低,選擇走好現在的路,成為最好的自己。

04、

從現在起,破除原生家庭的影響,努力成為想成為的樣子:

原諒父母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在能力範圍內,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愛我們。

可能,愛的方式有問題、不會愛、沒愛對,或者,他們也複製了他們父母的模式對待我們,

他們為人父母的能力也許不夠,也許欠缺反省,也許顧及面子,

無論怎樣,一切已經過去,他們都值得被原諒。

覺察自己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方方面面,好多在意識領域,看不見摸不著,我們要做的,是仔細覺察、認真分辨。

認識自己,自己的長處是什麼,缺點有哪些,認知局限在哪裡。

不斷覺察,不斷反省,不斷清理,慢慢你會發現,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透徹,越來越了解自己、看清自己。

「我是一切的根源」

不要陷在過去的泥潭不肯脫身,不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

告訴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我的未來、今後幾十年的幸福要靠自己創造,我的情緒、我的人生由我負責任。

不歸罪原生家庭,讓過去的都過去,自己來接管人生,心靈狀態一定發生改變,不再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這個建議同樣送給小Z,學會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是我們每個人要做的事。

學會愛自己

愛自己是對自己保持探索的興趣,不斷問自己怎樣讓自己開心,做什麼能讓自己舒服。

原生家庭對人的傷害,常常表現在沒有安全感,不會愛自己,卻討好別人。

擺脫原生家庭的創傷,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人士幫助,進行療愈,學會愛自己,讓自己開心起來。

要有擔當

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你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過去好的經驗,要傳承;過去不好的影響,要破除。打破輪迴,義不容辭。

抹去原生家庭的負面傷害,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你是誰」,屬於過去,

「你要成為誰」,才是未來。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家庭教育指導師 2016、2017年度搜狐母嬰最受網友歡迎自媒體 《心理育兒》雜誌專欄作者 大 V店、有書、娃娃等多家平台特邀家庭教育主播 資深媒體人 中國新聞一等獎獲得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91215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