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窮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嗎?
兒子幼兒園不少人都是很有錢的人,車接車送,我每天騎車接送孩子,孩子會覺得感覺不好嗎?進一步說,貧窮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嗎?
爆炸實驗室 頭條育兒原創作者05-13 22:31
111贊
踩
曾經遇見一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一次和朋友去吃火鍋,鄰座的好像是一大家子,幾個大人帶著幾個孩子,吃著吃著其中一個爸爸開始吼自己的兒子,
"吃火鍋這麼熱,快點脫外套!"
"你不熱嗎?別人都把外套脫了,你一直穿著幹什麼!還不趕緊脫了! "
"我說你幾遍了,不聽是不是,你不脫我幫你脫!
座位上的小男孩漲紅了臉,眼圈也紅了一大片,好像快哭了一樣,在半推半就之下被爸爸公然脫了外套,裡面是一件很可愛印著梅花鹿花紋的粉紅色毛衣,這時同桌的小女孩衝著媽媽喊:"媽媽,媽媽,弟弟穿的不是我的毛衣嗎? "
此時男孩的爸爸一臉無謂的大笑 "一直讓他脫衣服他偏不脫,原來裡面穿了他姐的毛衣啊,這小子覺得丟人了,不好意思啦,沒出息的玩意兒,見不得人!"
桌子上的親戚也在隨聲附和著,"不就穿了你姐的毛衣了嗎?有什麼啊,你從小到大,哪件衣服不是接你姐穿剩下的,這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麼虛榮啊 "
"好了好了,別說了,孩子還小,趕緊吃飯吧,菜都涼了。"
沒一會,大家好像忘了這事似的,依舊有說有笑吃著火鍋, 再看眼那桌家庭,從著裝到飯桌上的交談,男孩一家經濟條件明顯不如其他幾個親戚,吃完飯,打包後的食物也是都給了男孩一家。
再看一眼那男孩,儼然不再像剛才那副跟爸爸奮爭的模樣,耷拉著腦袋,一言不發幫媽媽打包著食物。
大人似乎忘記了剛才的小插曲,可我能夠想像到孩子的心裡已經受到了巨大傷害,那份脆弱的自尊心被父親踐踏的支離破碎 。
作為一個旁觀者都能感受到孩子對待貧窮的那份自卑感,平時父親在家對孩子貧富方面的教育可想而知,孩子就是意識到了自己家庭和別人家庭產生物質上的差距,所以才會自卑,那麼孩子怎麼意識到了? 答案在你身上。
孩子很小的時候是否有問過你
" 為什麼咱家房子比別人家小啊?"
" 為什麼其他小朋友放學都有車來接,我們家為什麼沒有車啊?"
"為什麼我要玩哥哥姐姐玩過的玩具,穿剩下的衣服啊?"
媽媽我想買這個,為什麼不給我買啊?"
你是否都是這樣回答的,
"太貴了,咱家條件不好,買不起。"
或者有意無意的在孩子面前哭窮,
"要什麼玩具,你知道爸媽賺錢多不容易嗎?"
"省吃儉用給你報興趣班,你還不好好學!"
"家裡沒錢,以後就靠你了!"
父母也許認為讓孩子知道家庭經濟情況,可以理解家長賺錢不易,體會父母辛苦,養成勤儉節約好習慣,以後培養個有出息的孩子。
但殊不知這種思想教育,從小就在孩子心裡埋下了自卑的種子,讓他覺得因為物質上的匱乏低人一等。
我們作為家長,無論生活上有多艱辛,這一切並非孩子造成的,孩子不該背負這個包袱。
前面那個火鍋男孩如果父親平時多加引導,告訴孩子, 我們家的條件雖然跟姐姐家有差距,但是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一點都不會少,姐姐長大了衣服穿不下了扔掉很浪費資源,我們可以繼續再利用, 而不是一味的告訴孩子,因為家裡窮,你只能接受這些。
要知道父母的愛和回應才是給予孩子自信心的源泉。
我非常喜歡《當幸福來敲門》里的黑人老爸克里斯,
他在自己事業不順,窮困潦倒之際, 沒跟兒子說過一個苦字,而是教育兒子: 不要灰心,要捍衛夢想。
沒地方住帶兒子在地鐵公廁過夜時,告訴兒子這是為了躲避恐龍進了山洞-----
有時候善意的謊言,待孩子真正明白的那刻起,也是他成長的瞬間。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爆炸實驗室
81評論
褚雪蘭110-27 16:12
60贊
踩
小時候,我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家裡只有爸爸一個人有工資,才29塊,所以我理所當然的穿姐姐剩下的衣服鞋子從我記事起,到上高中,幾乎都是穿姐姐的衣服,印象很深刻,從小到大,我媽給我買過兩次衣服,一次是同村的我同學和我媽去市場,人家買了兩件,結果回來她姑娘只要紅色的不要綠色的!我媽就給我買了,還有一次是一個套裝的運動衣,那是過年的時候,村裡的阿姨一起去買,買三套能便宜,我媽給我買了一套,呵呵!我從來沒有怪過我媽,我知道家裡條件不好,父親跟別人父親不一樣,父親工傷一個胳膊截肢了!我很心疼他!!從小就知道對於我父親要比別的孩子對他父親要更感恩,但是要求要最少!我奶奶帶大我的,她非常善良,經常給我寬心爸媽的艱難!雖然是這樣,可是我骨子裡深深地自卑,總是記得小學時候老師找我談話,全班同學都買校服,我沒有!人家大合唱表演節目我就在教室里看著!我穿的棉鞋是我媽媽的皮鞋還有一點點跟,因為下雪不會濕,所以我必須穿!我哭了好多次,有一次讓我同學看見了,笑話我了好多天!書包也是5爺爺用補鞋的皮子釘在一起的!同學把我書包翻出來扔在地上!!現在長大了,這些事情都不重要了,不過我覺得我還是不喜歡跟別人接觸,特別是有錢的人!也不喜歡人多的地方,覺得很不自在!!現在過得還好,不過有些東西已經在骨子裡了!!!
39評論
蘭海 頭條教育作者1小時前
5贊
踩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首先關心的是,你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
是擔心自己能夠為孩子提供的資源有限?是孩子一些不自信的表現令你覺得和貧窮的生活環境有關?還是有什麼別的原因?
其次,「貧窮」又該如何界定呢?家庭年收入達到多少是富裕,低於多少是貧窮?能為孩子提供怎樣的成長環境是富裕,提供不了什麼東西是貧窮?
之所以這樣問,是想要告訴你,對我們造成影響的,並不是客觀存在的「貧窮」,而是我們對「貧窮」的主觀理解和感受。
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問題的第二個關鍵詞上,也就是「自卑」。自卑的產生,是在和別人比較的時候,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那麼,為什麼會低估自己呢?這就要談談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發展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了,也就是「自我認知」,它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包括外貌、性格、能力、心理以及喜好。
如果一個孩子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特徵和能力,對自己有比較準確的判斷,TA就更容易在環境中進行有效的選擇,而不會被外界的評價擊垮。相反,如果TA並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擅長什麼,則會過度依賴於外部的評價來評價自己,一旦接收到負面評價,就很有可能低估自己,從而產生自卑。
因此,當孩子有自卑的表現時,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知——TA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擅長,能不能對自己做準確的判斷?
身為父母,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為孩子創造更多進行自我評價的機會,且保證目標的多元化,避免以單一的目標要求孩子,比如學習成績好就是優秀,成績不好就是差勁,實際上,孩子主動做家務、愛好廣泛、擅於交朋友、對陌生事物充滿好奇心等等,也都是TA的閃光點呢。
換個角度來說,因為對比而產生的暫時性的自卑感受,未必全是壞的。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自卑感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就後面的主要動力,一個人由於感到自卑,才推動他去完成某些事業。
最後,我想說的是,身為父母,在與其他父母相比較時,或許的確沒有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但我相信,你已經盡你所能,做到了最好。物質條件可以衡量,但我們對孩子的成長給予的內心充盈與富足則更加寶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9029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