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告訴孩子「你該整理自己的玩具了」!想要娃愛收拾,試試這些正確引導的方法!

SnYek| 2018-04-03| 檢舉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如何利用好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前幾天一個媽媽跟我吐槽,說她某天心血來潮把兒童房牆上掛的畫換成了照片,本是一番好意,想給娃製造點新鮮感,結果娃當晚大哭大鬧,怎麼都不肯睡。

硬是逼著她把之前的畫換回來,才安心入睡。我超級理解她的經歷。因為我家也曾有個必須用自己勺子吃飯,走固定路線上學的娃,一度連鞋子都能擺出「處女座」模式。

大概所有媽媽都是這麼同呼吸共命運走過來的,沒人能躲過。

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說過,「秩序敏感期將從娃出生開始並一直持續到6歲左右。」

· 小科普 ·

兒童在其出生後的第一個月就已經表現出了對秩序的敏感,當孩子看到東西被置放於「恰當」的位置時,會感到興奮,產生快樂。

秩序感包括物體擺放的空間位置和日常生活起居的時間規律等,這種秩序感是孩子內心的需求,當它被滿足時,孩子會感到快樂。

反之,當秩序感被破壞和打亂時,孩子會像受了刺激一般產生消極情緒,並想盡辦法恢復秩序。

不過,我在重播千尋在這個時期的變化和成長時,卻覺得,秩序敏感期不失為一個難得的機會。

娃各種討嫌的龜毛行為背後,是他們對秩序無以復加的熱愛,家長如果能因勢利導,正好可以幫她建立秩序感。

隨著千尋長大,我越來越多的體會到秩序感帶給她的好處。比如,她做事很有條理。有時出門前,我會有意讓她做個規劃。

她很喜歡這份「工作」,先去哪兒後去哪兒,什麼順序最有效率,總是能安排得妥妥的。學習上,最明顯的好處是邏輯性比較強。

接下來我們聊聊怎麼做。說到有效利用敏感期幫娃建立秩序感,大家第一想到的,可能就是讓家裡環境變得有序。

沒錯,在一個整潔、有序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秩序感肯定更好。

但其實還有一個家庭活動,比父母提供有序環境更能培養娃的秩序感,那就是「整理玩具」。

你可別小看整理玩具,它至少具備了兩個優點:

1、它讓娃參與到了建立秩序感中來,娃整理玩具,不僅是整理,而是在體驗如何從一團糟裡理出頭緒,如何歸納分類!

2、玩具是娃每天都要接觸的,每天都有整理的機會,是頻率最高最便捷的訓練。

But,「整理玩具」的難點在於,發出指令容易,要孩子執行卻很難。

長期帶娃的媽媽都知道,娃這種東西,破壞力特別強,服從性又特別差,把玩具弄亂很擅長,整理好就很困難。

這是千尋兩歲多的時候,當時我正努力試圖讓她自己整理玩具。不過你們也看到了,她蹲在一堆玩具裡發呆,顯然沒把我的話當回事。指望不上娃,只好自己代勞。

翻出存貨只是為了給大家寬心。每個媽媽都有過這麼一個無計可施的尷尬期吧,誰不是一邊學習一邊成長呢。

現在,我基本不用再親自動手了,整理玩具成了娃的固定工作。

她在整理玩具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了秩序感,分類歸納這種簡單邏輯行為也能麻溜地完成。

如何讓娃從「置若罔聞」變為「自覺自願」,實踐所得分享給各位:

1、拆解任務明確步驟,先要動起來

剛開始,和大多數媽媽一樣,每次收拾房間,我就會對千尋說,「來,整理好你的玩具。」你們知道,這話說了跟沒說差不多。娃左耳進右耳出,自顧自繼續玩。

後來我認真想了想,覺得問題出在「整理玩具」這四個字上。這四個字對娃來說太抽象了,宏觀得無從下手啊。

看看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裡是怎麼講的:「任何任務都具備三個屬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

這三個屬性中最關鍵的不是內容,也不是原因,是方法。做事前,應該先關注『方法』,去拆分任務,確認每個小任務都是可行的。」

同理,想讓娃完成整理玩具的任務,得給他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那宏觀的四個大字給拆解了。

比如,我不說「整理玩具」,而是提議,「千尋,能把積木放進籃子來嗎?」

當她完成這一步,再給下一個指令,「千尋真棒,積木都回家了。接下來,我們把布娃娃放進玩偶收納櫃吧!」

這樣一次一個指令,娃容易理解,才願意動起來,同時又學會了如何一步步構建有序,一舉兩得!

2、提供環境支援,訓練分類歸納能力

我們家沒上收納工具前,千尋整理玩具時的狀態是這樣子滴:管它積木還是汽車模型還是芭比娃娃,統統塞進一大箱子裡。

完了趕緊跑來邀功:媽媽,你看,我把玩具房整理得多乾淨!我一看,恩,確實乾淨了。這娃成功地把「眼前的亂」變成了「看不見的亂」……

這樣的整理完全沒意義嘛。讓她整理玩具,是為了培養秩序感,又不是學習掩耳盜鈴。看來——整理玩具不只是娃動起來就好,家長還得提供環境支援。

所謂環境支持,就是大人自己先建立一個秩序,把玩具按不同類別,準備不同的收納工具,讓每個玩具都有固定的家。

這樣,才有了訓練娃分類歸納能力的客觀條件。現在,讓我們看看有哪些工具可以用起來吧!

功能分類的收納箱

這種收納箱宜家裡很多,大家可按需購買。先把玩具分類,比如按功能分為積木類、模型類、角色扮演類……

然後,在收納箱外貼上標籤,標籤最好是圖文並茂,因為小小朋友不識字,對圖形更敏感。

顏色分類的籃子

樂高是很多家庭的必備玩具吧,反正我們家特別多。零件多了非常難找,不如像圖中這樣,用顏色分類。娃又學到功能之外的另一種分類法,理解到了規律是可以多樣滴。

千尋比較小的時候,我還用這個跟她玩初級數學。放積木的時候順便清點數量,或者用不同顏色積木學加減法。

歸納玩偶的"動物園"。

這是一個看起來像動物園的玩偶收納工具。我們家是女兒,所以玩偶不少,自打有了「動物園」,收納變得省心很多。因為娃對這個收納工具超感興趣,經常YY自己是管理員。

3、充分授權,孩子本是天生的秩序家

千尋剛開始整理玩具時,老愛把積木遺漏在外面,我就忍不住去幫她撿角落不易發現的積木。慢慢我發現,只要我一出手,她就停手。

她停下來,是嫌我打亂了她的秩序。要知道,人家先拿哪個積木後拿哪個積木是有講究的!

娃其實是追求秩序的,只不過他們在追求秩序的道路上,受到了大小肌肉,平衡能力,手眼協調能力不夠完善的限制,走得有點磕磕絆絆。

而我們這些自詡為毫不費力就能完成的大人總是忍不住去扶一把,還以為幫娃省了時間和力氣。

殊不知,娃正在耐心地、用心地構建秩序,努力克服處在發展中的機體帶給他的所有困難。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不也經歷過從兒童時期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艱辛嘛。

兒童時期的所有活動都是成人後生活的基礎,兒童要長大成人,要懂得各種生活的道理、獲得各種經驗和能力,必然要付出巨大努力。

理解人家努力的過程,是最起碼的尊重。So——

不管娃整理得怎麼樣,你都要克制,克制,再克制,

本著不干涉、不打攪的原則,充分授權給娃。

尤其是,不要當著他的面再收拾一次!

掰了那麼多,你們是不是感覺我像個秩序感爆棚的整理達人?其實我以前比娃好不了多少。經常為了圖省事,把東西往看不見的地方一塞了事,要用的時候又抓狂。

後來有一次出國旅行,在Airbnb上訂了民宿,住在一個美國人家裡,被他們家的整理有術給震撼到了。

當時我要借一個紅酒開瓶器,他只花了半分鐘不到就找到了,我注意到,裝開瓶器的抽屜外貼著標籤,標籤上竟然詳細標注了抽屜內所有物品。

再仔細看,發現他家所有物件幾乎都有劃分功能的固定區域。

我就忍不住想,美國人重視科學、邏輯的思維方式是不是和熱愛整理歸納有共通之處呢,或者,它們根本就是互為因果關係。

好在這些年,培養娃的秩序感,我自己也變得熱愛收拾了。愛收拾後才發現,把生活理得順順的感覺真的很不錯呢!

環境的有序能使人感到安全、平靜和快樂,

因為,秩序本就是人內在的需求,

如同動物需要陸地、魚兒需要水一樣

——蒙台梭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8839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