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見品牌商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段對話:
「媽媽,抱抱我!」
「都多大了還讓抱,自己走。」
「我累了,我走不動了。」
「男孩子要堅強,你看別的小朋友誰讓抱了!」
……

我回頭一看,那個小男孩不過兩歲多,看樣子也真的是累了,但媽媽堅持不抱,他只能忍著委屈,跟著媽媽往前走。
這位媽媽的本意應該是要鍛煉孩子的意志力和獨立個性,但「抱抱孩子」這件事,真的有那麼可怕嗎?不至於吧!

就這麼幾年,不抱就過了
暖暖依在我懷裡,頭靠著我胸口,小手拉著我衣襟。
時而抽泣,直到睡去,軟軟的,像個小寶寶。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是如此地需要我,心裡好暖。
是的,我太想念暖暖無限依戀我懷抱的日子了。
這種感覺似乎好久不見。
這一年,她學會了單腳蹦跳,奔跑如風。
這一年,她學會了故意跟我搶鏡頭,古靈精怪。
這一年,她站在高臺上,說「把手給我,我可以拉你上來」,獨立勇敢。
……
她真的長大了,以我想不到的速度。
當我回過神來,她已經不再黏著我要抱抱了。
這一年,我初嘗了小離別的滋味。
這一年,暖暖才4歲。

那晚,暖暖在我臂彎裡熟睡,鼻息如蘭,小手溫熱。
無數個擁抱、親吻的畫面像放電影一樣,在我腦中一幀幀閃過。
我摸著自己手臂上的肌肉,身體的親密記憶還在,但暖暖卻必將與我漸行漸遠。
獨立?堅強?她早晚都會做到的。
但她需要我抱的時間就這麼幾年,這麼快,再不擁抱就過了。
擁抱勝過一切良藥
我一直不理解那些捨不得對孩子張開懷抱的人。
當孩子笑臉盈盈地跑向你,你說自己玩去。
當孩子淚流滿面拉著你衣角,你說有什麼好哭的。
當孩子生病、受傷、委屈,無助地望向你,你說小朋友要勇敢。
你可以花十分鐘給孩子講大道理,卻捨不得花一秒鐘蹲下身抱起他。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媽媽的擁抱才是勝過一切的良藥。
倫敦大學醫學院的麗蓓嘉·斯萊特博士做過一個關於「擁抱止痛」的測試。
59名嬰幼兒在打針前,一半人給糖水喝,另一半給白開水。
打針時喝糖水的寶寶面部表情明顯比喝白開水的寶寶更放鬆,但大腦測試對疼痛的反應依然很強烈。
而將喝糖水換成媽媽的擁抱,寶寶放鬆的時間更長,疼痛反應也相對減弱。
麗蓓嘉得出的結論是,糖水只能轉移注意力,而擁抱會真正緩解疼痛。
媽媽的擁抱果然比世界上最甜的糖還甜。

在醫院,暖暖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其他小朋友哭鬧撒潑、就地打滾的時候,暖暖就安安靜靜地在我懷裡。
無論打針吃藥輸水,她有時也會哭,但配合度都很高。
甚至之前做腺樣體肥大切除手術,也比我想像得順利很多。
我相信這就是擁抱的力量。
「看人家小姐姐多勇敢,你哭什麼哭!」
每當有媽媽牽著哭花臉的孩子把暖暖當成榜樣時,我都想沖上去對他們說,你先抱抱孩子啊!
在媽媽懷抱裡的孩子才最勇敢。

沒有抱壞的孩子,只有缺愛的大人
我們常被告誡,對孩子不能給太多。
抱多了會抱壞,愛多了會寵壞。
但我們有沒有真正想過,什麼才算多。
教育家孫雲曉給出過一個量化標準:
一個孩子一天需要4次擁抱,才能存活;8次擁抱才能維持;16次擁抱才能成長。
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而這僅僅只能算是標配吧,連及格線都沒摸到,又何來太多太過。
算一算,你欠了孩子多少個擁抱呢?夜哭,你忍著不抱,怕他養不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傷病,你忍著不抱,怕他養不成勇敢堅強的性格。
撒嬌,你忍著不抱,怕他「嬌生慣養」未來不獨立。
孩子的世界才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你給夠了,他自然不會再索取。
哪有那麼多抱壞的孩子,有的只是數不清的缺愛的大人。

一歲之前,孩子根本分不清你我。
在他看來,你是他的一部分,他渴望擁抱,就像你希望自己肢體健全一樣。
一歲之後,孩子逐漸有了自我意識。
他想要探索,又不願分離。每一次擁抱,就像種子從泥土中吸取能量一樣。
三歲之後,孩子就要獨立面對世界了。
每每回頭,他希望你的懷抱就在那裡。因為這是他依戀的安全港灣,可以避風擋雨。
再往後,孩子已不再是孩子。
這時,擁抱會變成你和他之間的一道橋樑,用來傳遞彼此的喜怒哀樂。

時間是這世上最厲害的魔術師,從你煩惱孩子如牛皮糖一般纏著你要抱抱,到你像牛皮糖一樣纏著孩子要抱抱,只是一瞬間的事。
你真以為自己還能抱孩子多少年?做父母是有期限的,別等著過期了再來後悔。
後記:
我在有暖暖之前,也一向覺得孩子不能多抱,抱太多就容易過分依賴之類的。可真正當了媽之後,才想明白母子連心這個道理。
最近越來越忙,經常晚上11點多才從辦公室回家,暖暖已經睡著了。打開小夜燈,看她睡著的那張粉嘟嘟的臉,真是越看越想親親。
她已經長大了,不再是那個整天賴著我懷裡要抱抱的小嬰兒了。雖然知道成長是場漸行漸遠的分離,可有時候還是有點小惆悵。好懷念那個她只需要我、只依賴我的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87719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