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發脾氣,這是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可事實上,我們想過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嗎?孩子肯定也是有原因的,其實這是孩子的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
最近,有句盛行的話叫:「情商低的大人,是由於小時分沒哭夠」,確實有一定道理。淚水裡包括了皮質醇和應激激素,當我們哭的時分,實踐上是從身體裡釋放壓力,有研討標明,眼淚還可以降血壓,促進心思形態的均衡。
早上打了個拼車,一下子拼上三單,與我同路的是一個送孩子去幼稚園的媽媽和一個去老年大學上課的老人。
孩子看起來也就三四歲,仿佛沒睡醒,一臉的不情願。媽媽要給他擦擦鼻涕,他焦躁地推開,媽媽讓他好好吃飯,他扭過頭去不理不睬,媽媽想給他戴上帽子,一下子成了壓倒他心思防線的最初一根稻草,孩子一下子爆了。
他對著後面的車座又踢又踹,對媽媽又扭又打,還有幾次,不小心打到了那位趕去上課的老人。媽媽有點不好意思,一邊控制住孩子的手腳,一邊連聲和老人抱歉。
她說:「我家孩子脾氣太大了,稍有不順心就發作,我打也打過,道理也講了不少,怎樣也管不好他這個臭脾氣。」
沒想到老人家淺笑著說:孩子跟你發脾氣,不是壞事,你要珍惜啊!
也許看到這裡,你一定會不解,哪還有這個道理,這不是滋長孩子脾氣越來越囂張嗎?但實踐上,孩子發脾氣並不是什麼壞事,相反,發脾氣的進程對孩子的身心開展特別有益。
兒童心思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自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所以,當孩子心情衝動時,無妨讓他們痛爽快快地發一發脾氣,哭一哭,等孩子的心情平復一些的時分,我們再來協助他們學匯合理地抒發心情。
想想他們什麼時分最愛發脾氣?是不是心情累積到一定水準,忽然襲來的某件事,掀翻了最初一根救命稻草,這時他們的軟弱,全部化作憤恨迸發出來。心裡滿滿的都是冤枉,和不被瞭解……
依據心思學調查,成人要到30歲後才能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面對它,學會處置它。
成年人尚且都不一定能處置好心情成績,更何況孩子呢?
這個小孩兒在發脾氣的時分,其實是在向我們求助,我們不但沒有給他協助,取而代之的卻是責備、懲罰和視而不見……想想就疼愛。
假如你經常向一個人求助,但每次都被殘暴地回絕,下次你還會找他嗎?
所以有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恬靜,越來越封鎖,假如你的孩子歷來都不敢在你面前哭,真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那只能闡明,他的心裡裝滿了對你的絕望。
孩子情願在你面前哭鬧,不是壞事,不發脾氣才是壞事。發脾氣闡明他情願與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
想想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被壓制的情感,壓制有一定的自我維護作用,壓制就不會被打罵了,但常常壓制,就能夠呈現心思不正常,心思疾病。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心思毛病特別多。
帕蒂·惠芙勒說:
孩子喜歡在家裡表達全部情感,是由於在家裡他能被傾聽和瞭解。
孩子被瞭解的越多,日後在社會他就會變現得越好。所以,假如你家有一個常發脾氣的小魔頭,那麼祝賀你,這是好事。
一個不發脾氣的小綿羊,才不是我們想要的。
望各位家長可以正確掌握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在他們生長的路途上,多傾聽孩子的話語,多多陪伴他們才是最正確的方式。祝大家的孩子都能開心快樂的生長!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