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我的孩子3歲了,有一天晚上,他說自己聽到另一個房間裡傳來噴嚏聲,很害怕,但那個房間裡明明沒有人,怎麼會有噴嚏聲呢?我該怎樣幫助寶寶克服這種害怕的心理呢?
專家解答
其實這是對未知事情的恐懼,解決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尋求這個害怕的源頭是什麼。
孩子從六七個月開始,他會認生,會怕陌生人,怕陌生的環境,其實這正是孩子天生的自我保護。
隨著孩子探索範圍越來越大,他對於很多未知的東西心存好奇,但實際上當他在探索的過程中不能相對安全地去接近這個探索物的時候,他也會怕。
怕黑就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兩三歲的孩子,聽過一些故事,於是開始自己嚇唬自己,開始怕黑。
隨著他逐漸長大,那些未知的東西慢慢明朗化了,他也會將恐懼的心理慢慢拋棄掉。
所謂「無知者無畏」,當寶寶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怕。當他明白了以後,也就不再害怕了。
就是當他半知不知的階段,似乎知道一些,但又不是很清楚那是什麼,比如那一個未知的噴嚏,面臨這種未知的時候,寶寶就會非常害怕。
這種情況,不妨試試:
講個故事
孩子們都怕這種未知的事情。有一個故事叫《咕咚來了》,我們不妨給他講講這類的故事,可以幫助他緩解害怕的情緒。讓他知道,實際上,這個噴嚏聲就跟咕咚一樣。
找到害怕的源頭
如果是樓上、樓下的人打噴嚏,我們可以跟樓上樓下的人溝通一下這個問題,溝通好了以後,打個電話上去說,打個噴嚏看看,讓孩子聽聽是誰在打噴嚏,他可能就會釋然了,而不至於在這個房間找找,在那個房間找找。
試想一下,一個未知的聲音,哪怕是成人,在很安靜的環境下忽然有個未知的噴嚏聲,我們也會嚇一跳的。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安全感的,他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與親人之間需要建立良好的安全依戀。
如果父母親不是總用「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悄悄地離開」等等方式對待孩子,而是告訴孩子:「你這樣做不好,媽媽希望你能……」「媽媽現在去上班,晚上就回來。」
那麼,孩子就不會那麼害怕。他清楚父母的行蹤和出現的時間,他的焦慮、恐懼都會少很多。
本文來源:《父母必讀》雜誌
歡迎您留言評論和轉發~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