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吼孩子是一種病,家長必須得治!沒有人生來就是優秀的父母,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才是真本事,才能成為好父母。
前不久,涵涵媽難得約了幾個閨蜜去喝下午茶,都是當媽的人了,聊天的話題自然而然地就說到了孩子。
「我家孩子不好好吃飯,她奶奶就天天跟在屁股後頭喂,我有時候看不下去就說『不吃算了!』,她奶奶還瞪我,說我不是『親媽』。」
「我家孩子太磨蹭了,從早上開始,得催孩子起床,催換衣服,催刷牙洗臉,催吃早餐。
放學回家非要先玩,催半天才肯做作業,明明一小時能做完的作業,卻一會找找鉛筆,一會找找橡皮,非要拖到很晚,有時候甚至還要我幫忙才能寫完。」
「我家是男孩子,特別調皮,讓他別幹什麼他非得幹,好好說還不聽,只能靠吼!我結婚前說話還細聲細氣的,瞧我現在這樣,都趕得上母夜叉了!」
聊完才發現,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孩子不聽話時,催他他不聽,哄他他不理,最後還得靠吼才能解決問題,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啊。
回來我好好反思了一番,發現其實我們做爸媽的之所以覺得累,是因為我們一直在用外力推著孩子,而沒有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他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主動去做。
但怎麼解決孩子們的這些臭毛病呢?馨媽有3個小建議!
一、你越嘮叨,孩子越不聽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很多時候,父母以為說多了,孩子才能記住。卻不知,嘮叨正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說白點,就是:「講重點,別嘮叨」。
同樣是批評孩子沒做完作業就看電視,一種方式是:你看你看,沒記性!上次說的不是你是吧?自己不知道自己這次成績多差是吧?沒點羞恥感是吧?孩子,人要有點自製力,才能有出息!
另一種方式是:5分鐘後,我要看到你坐到書桌前寫作業!要不然這一周都沒法看電視了。
對比一下,哪種方式效果好呢?
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意思是說得越多,說服力會大打折扣。教育孩子也是這樣,有時候,一句話比一百句嘮叨更有用!
二、鼓勵代替催促,放手代替包辦
有時候孩子特別愛跟我們唱反調,不僅越嘮叨越不聽,還越催越慢。其實,我們在催孩子「快點」的時候,實則孩子會感受到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和否定。
所以爸媽們不妨換個方法,當孩子做事比平時快一點時,我們可以獎勵他今天多玩十分鐘,或者給他買一直想要的小玩具,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的激勵作用比批評要好得多。
還有些孩子,他們之所以早上會磨蹭,是因為知道早上賴床,媽媽會把他從被窩裡拽出來替他換好衣服,刷牙慢了,媽媽會幫他刷牙,然後快速的洗完臉,早餐會喂到嘴裡。快遲到了,媽媽比孩子還急,帶著孩子飛奔向學校。
反正不會遲到,孩子更加有恃無恐。與其包辦一切,不如放手不管,得讓孩子吃一次虧,認識到遲到的後果,他自然會加快速度。
三、父母以身作則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孩子與其吼破喉嚨,不知直接動手。這裡的動手可不是打孩子哦,而是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
俞敏洪曾大力推薦過一本叫《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的書,這書的作者賈容韜原本是個事業有成,但是「糟糕透頂」的爸爸。
他兒子是個「深度網癮少年」,學習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群架,兩次被學校勸退。
賈容韜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兒子卻變本加厲地翹課、徹夜上網,失望透頂的賈容韜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他關掉自己辛苦打拚建立起來的企業,回家專心陪兒子,事事以身作則。
孩子犯錯,他不再採取暴力解決,而是耐心的努力溝通;孩子邋遢不講衛生,他先從自己做起,每天將所有的房間打掃的乾乾淨淨;
孩子不愛學習,他每天堅持大量閱讀,努力營造學習氛圍。看到努力改變的賈容韜,他的兒子被感動,開始減少了去網吧的次數。
一天兒子在同學的鼓動下又到網吧玩了一個通宵,直至第二天清晨才低著頭走進家門。
賈容韜不但沒有批評他,還端上熱飯熱菜,說:「孩子,雖然你又去了網吧,但你的進步是驚人的,進網吧的次數已經大大減少,這證明你是有毅力的人,離成功不遠了!連網魔這麼強大的敵人你都能戰勝,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最終,賈容韜的兒子徹底戒掉了網癮,努力學習,高考考上了重點大學。
有句話說的很好,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當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也就跟著好了。身教重於言傳,你永遠是孩子最真實最親密的楷模!
沒有人生來就是優秀的父母。董卿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先去做一個這樣的人。」
親子教育是一次攜手旅行,孩子的健康成長之旅也是父母不斷自我完善地探索。願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