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成為[性·侵]者目標?家長一定要知道!

SnYek| 2018-02-26| 檢舉

保護孩子,我們應該知道一些東西。

最近看了一部老影片叫《素媛》,感覺十分痛心。該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說的是一位7歲小女孩,水汪汪的眼睛,可愛的小臉蛋。

因為乖巧懂事,拒絕了媽媽的接送,嬌小的身軀撐著雨傘獨自走在上學的路上。這麼乖巧的孩子,誰也想不到會有一雙黑手伸向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天使。

一位淋著雨的大叔在她面前停下,因為善良,小姑娘答應了跟大叔一起撐傘……後來可憐的孩子被人送到醫院搶救,醫生發現孩子的下身和腸道塞滿了樹枝和硬物。

最後,孩子的腸道被大部分切除,換上了人工子宮,一輩子不得不帶著便袋生活。

加害者往往有著病態心理

素媛的媽媽說,「世界上這麼多小孩,為什麼偏偏只有我家孩子遇到這種事?」是啊,世界這麼大,壞人很遠又很近。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在對孩子的性教育方面也常常有類似的焦慮感。就像大多數父母說,「惡魔」太強大,孩子太弱小了。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在無數小素媛的血淚故事中,我們的一些學者找到了加害者的某些特徵規律。

——不是簡單的為了性,而是為了顯示強者心態、控制感和發洩憤怒情緒,這是加害者背後重要的行為動機。日本犯罪心理研究者鈴木申元把這類加害者總結為「對日常生活不滿意、從而引發了病態心理和行為的人」。

鈴木申元曾經說過一個典型的真實故事:說的是一位年輕人,從小到大非常優秀,學習也優異,但是工作後卻時常被上司否定,從而對生活心懷怨恨。

從心理上分析,一個人在某方面壓抑久了,便要在其他方面找到成就感才能找到活下去的勇氣,這其實是一個人求生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在這裡卻帶來了負面的後果。

不知從哪天開始,這個年輕人便開始跟蹤孩子,慢慢地開始實施傷害計畫。他通過在這方面享受成功的感覺,彌補他在工作上的處處被否定,從而獲得人生的掌控感。

當然這種掌控感是虛幻的,所以他不斷地對不同的孩子實施傷害,從而獲得一次又一次虛幻的成就感。

這些人事實上是生活的懦夫,他們沒有勇氣自我努力自我提升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認可,從而選擇了弱小的孩子實施傷害,獲取虛假的成就感維持人生。

這些加害者也總會挑選一些看起來足夠弱小、容易得手的孩子作為傷害對象。根據美國梅根法案有關專家的研究結論認為,大部分加害者不是通過暴力手段實施的,而是通過欺騙或誘惑的手段。

在物色目標上,特別是下面三種類型的孩子,也最容易成為性侵目標:

 

1、長期被父母忽視的孩子

長期被父母忽視的孩子,不僅包括留守孩子和寄養孩子,也包括雖然父母在身邊,卻被父母疏於監管和關心的孩子,這部分在2016年國內一項調查所占的比例最突出。

正因為長期被父母忽視,加害者覺得不容易被發現。另外,孩子長期被父母忽視,父母也不容易發現孩子身上和行為的異常。

除此之外,也正因為父母疏於關心孩子,孩子會輕易相信陌生人的關懷,從而讓加害者的犯罪行為輕易得逞。所以,父母們別只顧著工作和事業,平時多陪伴孩子,養成親子溝通的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和安全非常重要。

2、聽話乖巧的孩子

很多父母和大人常常認為聽話乖巧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一些極端的父母甚至把孩子養成「只能服從,不能有異議」的性格。

但是在性傷害方面,這種性格卻容易成為孩子的枷鎖。因為這些孩子已經習慣了在大人面前聽話,不能吵鬧也不能反抗。

在大多數的性傷害案例中,「這是我們的秘密,不准告訴別人,否則如何如何……」常常成為加害者的恐嚇語。

有一個叫《糖果屋的秘密》的公益視頻,視頻裡一位無恥的輔導老師,給小女孩遞過一塊糖果,然後拉開了自己的褲鏈……

最後還沒忘記告訴孩子:「沒有人會知道,這是我們的秘密」,而小女孩自至終始只懂僅僅拽著那塊糖果,沒說一句話。這便是聽話乖巧孩子的真實寫照。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盲目要求孩子聽話乖巧,在平時的養育中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鼓勵孩子說「不」,培養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和看法。

父母也要有意識地接納孩子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孩子要做自己,不要做別人眼裡聽話的孩子。

3、生活物質匱乏的孩子

根據梅根法統計,大多數加害者使用欺騙或誘惑的手段接近受害者,所以那些生活在物質匱乏家庭的孩子,也最容易禁不住物質的誘惑。

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家庭經濟問題,可口的零食很少、玩具也很少,孩子在提出要求時也被父母缺乏技巧地拒絕,甚至還會採用打罵的手段,讓孩子永遠也不要在零食和玩具上開口。

物質匱乏常常會滋生貪婪,禁不住利誘,這是人性的弱點。所以那些在家裡零食和玩具異常匱乏,卻沒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的孩子,面對陌生人掏出來的玩具和零食會兩眼放光,輕易答應陌生人的要求。

窮養和節儉教育是可以的,但不要讓孩子丟失了內心的充盈感。

 

但是,保護孩子,不要只責怪父母

保護孩子,父母、學校、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護好我們的孩子,幼兒說稱之為兒童性安全三力量:

1、父母:不要羞於性教育

在孩子們的性教育上,有兩點是必須的,一是讓孩子學會哪些隱私部位不能讓人看,也不能讓人觸摸,如果遭遇了要及時告訴父母;

二是警惕熟人和陌生人過於親昵的行為和動作,如果遭遇了要第一時間逃離尋求幫助。在這方面,幼兒說推薦父母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在遇到傷害時能知道如何做,因為大多數的真實傷害中孩子們常常不知所措。

這裡說說一位媽媽的故事。這位媽媽是一位幼稚園老師,女兒4歲。在角色扮演遊戲中,媽媽用一隻玩具布娃娃當受害者,自己扮演一位加害者,讓女兒作為旁觀者指導布娃娃如何應對。

比如壞人摸到小褲子的位置要大聲說「不」,被壞人除褲子時要及時逃離,還要知道如何報-警……為什麼這種形式的教育適合孩子呢?因為年幼孩子接受不了太多理論的說教,通過遊戲扮演,孩子印象更深刻。

2、學校/幼稚園:排除病態心理人士任職

我們的學校和幼稚園在聘用人才時,只看學-曆和工作經歷,忽略對人的健康心理的測評。倘若學校和幼稚園在聘用人員時。

可以採用專業的心理測評表,比如傳統的《SCL90》等等,能有助於大機率地篩選掉一些潛在的病態人士。

3、社會:完善懲罰機制

受《素媛》原型的受害小女孩的影響,韓-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實施「化學閹割」的國家;還有美國的《梅根法案》,將有類似傷害經歷的加害者資訊公布於眾……一切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孩子。

 

最後,跟大家講一個寓言小故事吧:

有一對勤勞的夫妻,種了一地白菜。夫妻倆每天辛勤澆菜施肥除草,還在菜地周圍圈上了圍欄,白菜長得又粗又壯,十分惹人愛。

但很不幸,一天晚上鄰居家3頭豬闖進了菜園,把一地白菜拱得稀巴爛。夫妻倆很傷心,到鄰居家找說法。鄰居說你的圍欄做得不堅固,所以才讓豬輕易進入。

夫妻很生氣,找了族裡德高望重的長者尋求幫助。回去後夫妻倆直接闖進了鄰居的豬欄,把三頭豬都抓走了。鄰居暴跳如雷找長者評理,長者說:「你家的豬欄做得不堅固,所以人才能輕易闖入。

養豬鄰居羞紅了臉,找種菜夫妻道歉,還賠償了白菜錢,種菜夫妻也歸還了三頭豬。自此鄰裡和睦。

保護孩子,為孩子創造安全的成長環境,不僅需要父母努力,實際上也需要周圍人的力量。孩子,應該披著陽光長大,而不是陰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8513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