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年齡段都有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該放由孩子去做的事情,就儘量不要阻止~尤其是兩歲前的寶寶,制止這些動作,很可能對寶寶造成發育影響!
孩子在2歲之前簡直可以讓媽媽操碎了心,因為什麼都要管著,但是不是寶寶任何事都要管?
不是的,小編提醒各位寶媽們,寶寶在2歲之前有這8個動作,寶媽不要忙於制止,這些都是對寶寶發育有益的。
1、吃手指
幾乎所有的媽媽對於寶寶「吃手指」這個行為都很頭痛,一來擔心寶寶的手指有細菌,二來擔心寶寶養成了這個習慣。
於是,媽媽們使出了渾身解數:打手、強拉硬拽、喝止、抹辣椒抹牙膏、帶手套等等,這抹辣椒不能忍了啊~寶寶還是您親生的嗎?
其實對於吃手指,各位媽媽不用過於擔心,「吸吮」是寶寶的正常反應,是讓寶寶感到最舒服的、最安全的動作,過早斷奶、母子分離等都會讓寶寶感到不安、害怕。
所以寶寶只能通過吸吮手指來自我安撫。吃手指是一個階段【性.行.為】,媽媽不應一味的阻止寶寶想用吸吮的樂趣。
有調查顯示,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的寶寶,對吃手的依賴會大大延長,增加成年之後咬指甲、咬筆頭、貪吃的幾率。
媽媽只需經常給寶寶擦洗小手掌,確保寶寶的手上儘量是乾淨的,偶爾跟寶寶細聲細語地說不要吸手指了就行,抹辣椒是肯定不行的,寶寶還只是個孩子啊~辣壞了咋辦?
2、哭鬧
2歲之前的寶寶是最喜歡哭鬧的,要麼沒伺候好吃喝拉撒睡,要麼生病了不舒服,但隨著寶寶大腦的發育,他會漸漸有了自己的思想。
被忽視了會哭、被否定了會哭,心裡有想法卻說不出話來也會急哭自己。所以,面對寶寶的哭鬧,媽媽不用太緊張,也不要兇神惡煞地只對寶寶說「別哭了 !」、「不許哭!」。
那樣可能會讓寶寶哭得更凶,或者說不愛哭了,但也意味著寶寶不願意再把自己的情緒暴露給家長。
媽媽只需在確定寶寶不是因為生病而哭泣的,就讓寶寶哭一會吧,在旁邊安撫寶寶就可以了,要陪一陪寶寶,自然寶寶哭一會就好了~哭是人的本能,不要遏止它哦~
3、「[自.摸]」
哎,這裡可不是麻將館,澳樂媽咪說的是,寶寶開始對於自己的體征有了興趣。很多寶寶(男寶寶居多)在洗澡或者換紙尿褲的時候,會很好奇自己為啥多出了個「大象」出來,戳一戳捏一捏,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孩子「[自.摸]」行為會發生的平均年齡在2.8歲,最小年齡是3個月,多數會在孩子6-7歲時自行消失,他們只是好奇驅使想要瞭解自己,並且不會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造成影響。
所以,別擔心,寶寶「[自.摸]」雖然常見,但也會自然消失,這很正常!這個階段如果遭到父母的粗暴制止,會讓孩子有深深的負罪感,對「[生.殖.器]」產生恐懼。
如果家長不停地指責、嘮叨,反而會在孩子潛意識中強化「[自.摸]」這件事,往往適得其反。
4、光腳
家長總擔心寶寶光著腳玩耍會受涼,畢竟腳上穴位經絡那麼多。其實寶寶光腳的好處特別多,比如促進寶寶足弓的發育,促進腳趾抓地力走路更穩,豐富寶寶的觸覺體驗等。
小寶寶喜歡光著腳丫滿處跑,是因為光腳的感覺太奇妙了。地毯是毛毛的軟軟的、地磚是硬硬的涼涼的、草地、沙灘、水泥地等帶給寶寶的感覺都是不同的,這讓寶寶很著迷。
同時也不用擔心寶寶光腳會著涼,有研究表明,光腳更有利於足部血液迴圈,提高抵抗力和耐寒力,預防感冒或受涼拉肚子等疾病。人家俄羅斯戰鬥民族還把寶寶扔在冰天雪地裡玩呢~
5、認生
很多媽媽帶寶寶出去溜達,要是其他媽媽說自己的寶寶認生,那可多掃興啊~其實,寶寶出生後慢慢對媽媽產生依戀,而依戀就會讓寶寶產生安全感。
一旦在寶寶視野中出現生人,那就會使寶寶產生恐懼和不安。認生是寶寶的一種自我保護。大部分寶寶7-8個月開始認生,12個月大的時候會好一些,但是也有些孩子會認生持續到三歲。
這時的寶寶,腦子裡沒有禮貌和交際的概念,不要盲目的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去要求孩子,反而破壞寶寶對家長剛剛建立好的安全感。
6、無意識打人
寶寶兩歲之前,偶爾會動不動就打人,可能大多數家長就會上手直接打寶寶或者大聲喝止,但其實效果適得其反~
對於2歲內的寶寶來說,打人只是覺得很好玩,並不是真正的想打人,而是無意識做出的動作。他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模仿來的,或者是在看電視上面看到的。
他可能是不小心打了人,發覺引起每個人這麼大的反應,就會覺得很好玩,他的行為就不斷地被強化了。或者因為打人的時候被家長訓斥,寶寶會發現「打人」可以吸引媽媽關注自己,反而更愛打人了。
7、玩食物
寶寶兩歲前,吃飯的時候總喜歡玩飯菜、來回撥動碗裡的湯,甚至把用湯來洗手。
很多寶寶最初都是對食物、對吃飯、尤其是對自己吃飯很感興趣。但因為寶寶小手的肌肉力量、手眼協調能力不夠,往往會弄得一地狼藉。
如果你搶過飯碗,喂寶寶吃,慢慢的就會發現,寶寶越來越不願自己吃飯、對食物越來越沒興趣、甚至開始挑食!那是因為大人剝奪了寶寶自己吃飯的樂趣和成就感。
8、扔東西
扔東西似乎是寶寶最常見的動作,很多媽媽會以為寶寶不喜歡這個東西,或者生氣了。其實在寶寶兩歲前亂扔東西是正常的,他是在觀察這個有趣的世界。
比如,球扔出去會滾動;扔積木,掉在地上會響,但不滾動。寶寶會逐漸認識到扔不同的東西,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孩子喜歡扔東西並不是他存心搗蛋,更不是件壞事,而是這時期寶寶對於外部世界的正常探索行為。
馨馨再多說幾句,其實很多時候,寶寶做出的種種行為都是對這個世界的探索,以一個新生命的角度探索這個陌生未知的世界~
在近期馬雲說過這麼一番話,他說:
「現今社會,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去玩,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
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無法競爭過機器、智慧。」
意思就是:不要剝奪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權利!
龍應台老師講過:「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席慕蓉老師也曾講過:「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幹而脆的落葉,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每個年齡段都有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就像樹的年輪是一圈一圈地去發展的。嬰兒的一圈,代表愛與享受;
孩童的一圈,代表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戲;青年的一圈,是情愛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則象徵現實與責任。
一個完整的人生,應該具備上述所有的特徵。所以,該放由孩子去做的事情,就儘量不要阻止~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