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前教育」中,「教育」的含義應該更為廣泛。通過教與育,讓孩子更多的去感受這個世界、認知周圍的事物、健康茁壯的成長。與其焦慮的為孩子早早做學習準備或報名各種早教班特長班,倒不如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卻不失重點的陪伴孩子一同成長。
一、將學習忘掉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有這樣相似的成長經歷,那就是在兒時背誦古詩詞、學習數數等等,現在的孩子甚至還多了一門英語。學前孩子無論是理解能力還是記憶能力並不是高峰期,家長也不必將背誦多少古詩和百位內的加減法作為學前的目標,應該首先忘掉學習。
不以學習為目的的去誦讀古詩。誦讀古詩的真正作用並不是在於打下堅實的古文基礎,而是通過有韻律的誦讀去感知更為豐富的語言,去鍛鍊說話的能力,進而是交談的能力。並且若要達成這一目的,不僅僅是通過古詩詞,音樂甚至是生活中自然的聲響都可以不斷的去豐富孩子對周圍的感知,讓孩子的神經系統在聲、音、畫中得到發育。當看到的和聽到的作為輸入的信息足夠豐富時,那麼孩子說出的作為輸出的信息自然也就隨之增加。
二、共同去感知
家長往往從學前「教育」一開始便陷入了一種誤區,那就是伴隨著焦慮不斷的去投入精力和金錢,卻沒有花費時間,用平緩的節奏去陪孩子共同去感知生活。一本畫冊、一段音樂、一堆積木,都可以為孩子敞開一面窗,展示不同的風景。父母和孩子翻開一頁頁的畫冊,在講解下,孩子指點著其中的事物,會感知到不同的色彩。一段音樂,或委婉或激昂或歡快或淡淡哀傷,之後父母的擁抱和親吻,都可以讓孩子更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將積木擺成不同的形狀,即使曲折、倒下,孩子也可以感受到嘗試掌握事物的成就感和快樂。
在平緩的節奏下,父母同孩子一同去感知生活,會拉近與孩子之間心靈的距離。心靈上的安穩程度和對周圍事物感知程度越高,那麼孩子便會越有安全感、越自信。

三、「完整的智慧」
克里希那穆提,二十世紀最卓越、最偉大的靈性導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不論年輕人或老年人,重要的是充分而圓滿地生活,因此,主要的問題是在培育那使人完整一致的智慧」。這裡所說的完整的智慧,我想更多的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當我們的孩子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能夠以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去克服,用靈活的方法去解決,能守住寂寞去贏得成功時,那才是一種真正的智慧,完整的智慧。而這種智慧的培養,單單憑藉課本的學習時不夠的。生活是一個世界,課本展示的是另外一個世界,只有在我們耐心的關懷和引導下,讓孩子去學會體會、感受,才會向著形成完整的智慧去邁進。「以一種完整的生活觀來面對我們的人生問題,非常重要」。
無論如何為孩子謀劃他們的未來,希望他們過得好,是每一位父母的終極目標。如果單純的去追求高收入、高地位、高智商,那麼在快速發展、浮躁的社會之中或許他們根本無法感受到生活中真正的美好。
不如讓我們用自己的愛和關懷,理智的為孩子編制起理想的翅膀,而那個理想,就是讓孩子內心富足地去創造自己充裕的物質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8193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