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w 作品)
有個理論說,吃每一口飯都要在嘴裡咀嚼三十下,才最好消化。
恩,確實感覺消化能力得到了提升。But,腮幫子太特麼酸了!!分享第二天我嚼東西的感受。
大人可能不怎麼咀嚼就吞下去也沒太大問題,但對娃來說,咀嚼這個事情真的是必須!
很多媽媽來跟我們抱怨,娃不好好吃飯!挑食!肉都咬不動!吃什麼都吐出來!還經常幹嘔!
估計媽媽們根本沒想到,這可能是你家娃咀嚼能力不行!
這個小事兒沒注意,你精心策劃的「讓娃好好吃飯計畫」可能統統會泡湯。娃吃了也不消化,就很有可能營養不良!是不是還挺可怕的,趕緊來看看下面這些典型表現你中招了沒?
• 嚼半天又吐出來,稍微硬一點的食物都不吃
• 1歲左右了還只能吃糊糊和流食,不然就幹嘔
• 沒怎麼嚼就吞下去,吃啥拉啥
• 孩子說話晚、還說不清
中招了?其實,咀嚼能力不好,後果也是環環相扣的,才不是嚇唬你!
知道了這些,你還敢不重視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嗎?
講了這麼多,一定有媽媽會問,到底什麼是咀嚼能力?
寶寶的咀嚼能力,其實就是為了方便吞咽和吸收,通過牙床或牙齒把食物磨碎的能力。
很多人以為這個能力是天生的,到了一定的年齡自然就會咀嚼了。然而,不存在的!
寶寶咀嚼不好,大部分情況下,還真是爹媽和主照料人給耽誤的。這幾大誤區,你中了幾個?
誤區1:害怕寶寶嚼不動、不消化,不敢對寶寶「動粗」,只喂糊糊
正解:咀嚼面前,人人平等。糊糊是黃金還是怎麼的?
誤區2:心疼寶寶幹嘔,喂流食
正解:這邏輯就跟學走路也常摔跤,那就後半輩子推輪椅是一個道理。現在瞎心軟,1歲保證媽媽哭。
誤區3:以為寶寶沒長牙或只長了一兩顆牙就不能吃麵條、軟飯和其它食物
正解:人家牙床肉裡包裹的是真正的牙齒,被娃咬到手指的時候喊疼的也是你。蔬菜、肉、麵條、軟飯比你手指厲害了?
誤區4:因為吃的慢,就不給吃肉,只喂寶寶已經習慣的食物
正解:那你家娃只能營養不良了,怪不了別人。你拿著體檢報告去跟奶奶講理吧,娃是你的,科學並且拿出證據地講道理。雖然那時已經遲了,需要你深思。
咀嚼能力需要從小反復鍛煉,越早,孩子的接受度就越高。 那麼每個月具體怎麼鍛煉呢?
4-6月齡:嘗試從母乳過渡到泥糊狀輔食
6-7月齡:吃細滑的糊。剛添加輔食以適應為主,這個時候如果輔食不夠細膩,會加大寶寶的吞咽和消化難度。
8-9月齡:鍛煉咀嚼能力的黃金時期,該動粗時就動粗
最適合寶寶開始接觸小顆粒狀輔食的時機,一定要及時調整食物的性狀。
可以從非常細滑的泥糊狀、慢慢過渡到剁碎的泥蓉狀,吃的粗糙些。比如帶顆粒的土豆泥、肉泥、胡蘿蔔泥。麵條和稀飯、軟飯也是這個時候需要嘗試的。
同時這個階段也要引入手指食物,可以先從小塊、可溶、軟爛、便於吞咽的食材開始,比如南瓜塊、土豆塊等。
10-12月齡:咀嚼能力快速發展期
食物性狀要從小顆粒的泥蓉狀過渡到大顆粒的碎末狀,手指食物的添加也可以進階為更有嚼勁、方便抓握的塊狀、條狀:煮熟的大塊胡蘿蔔、雞蛋塊、雞蛋餅、溶豆、意面、小餛飩等。
PS:1歲開始戒奶瓶,長期使用奶瓶也會影響咀嚼能力和固體食物的攝入。
1歲後:逐漸適應成人飲食期
在食材的處理上,可以更接近成人的烹調性狀,讓寶寶慢慢融入家庭飲食,豐富寶寶的味蕾體驗。家長要做的就是將食物處理成適合的小塊,讓寶寶自己吃。
這個時候的寶寶吃飯很容易不專心,這也會導致寶寶咀嚼不充分。家長們要儘量排除影響寶寶專心吃飯的外界干擾。
但是4歲以前娃的咀嚼能力都不夠,對於大塊的食物並不能很好地像大人一樣咀嚼和吞咽。所以都要把食物剪得稍微小一點給他們吃。
TIPS
媽媽們對自己孩子的發育狀況最瞭解,可以及時調整性狀。如果你家寶寶咀嚼能力已經明顯落後,也不要太緊張,多一點耐心,畢竟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都不同。一步一步慢慢來,由少到多、由細到粗,多觀察寶寶、找到適合自家孩子的方法,總會好起來。
最後,還有幾個忌一定要告訴大家:
一忌沒耐心。娃學會咀嚼可能要花上幾年時間,你努力了一兩個星期就不試了,還吐槽娃不行,其實是你耐心不行!
二忌亂比較。你家娃跟別人家娃不一樣,別老比來比去。那娃要是比的話,你廚藝還比不過別人家媽呢。慢一點快一點不是最大問題!
三忌光說不練。你不給娃多做點嘗試,就指望你娃一步登天。當媽的勤勞點,還不都是為了娃好麼。
四忌甩鍋。別把你娃吃不好的鍋,總甩給老人。老人在幫你帶娃,但該對娃真正負責的還是你。老人說不吃就不吃,老人讓你少買衣服也沒見你少買。該堅持的東西,你自己得堅持!
雙十二快要來臨了,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注。從12月5日開始到12月12日,私信給我:「我要輔食餐具」,我會在所有給年糕媽媽私信的小夥伴中抽取20位,送出價值109元的輔食餐具一套(下圖),紅藍顏色隨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7869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