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媽媽性格的穩定、包容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但是理論歸理論,放到實際生活中,不對孩子發火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有些時候,孩子犯的錯誤太過分、太危險,比如亂動燃氣灶、用手指捅插座,如果不嚴厲批評一次,以後反而很危險。
批評孩子,甚至在有些情況下給予一點小懲罰,其實都無可厚非。
不過如果你真的忍不住批評孩子,建議你避開這4個時間。
因為在這4個節骨眼兒上批評孩子,教育效果往往很差,不但不能幫孩子改正錯誤,還有可能對孩子的性格、習慣、身體健康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1、早上起床,不要批評孩子
早晨起床的時候,是很多父母的脾氣高發期,因為小孩容易鬧起床氣,不想起,穿衣吃飯都磨磨唧唧。
但是父母又要趕著上班、又要送孩子去上學,著急之下,很容易對孩子一通數落。
結果呢,孩子一臉不情願地吃著早飯,然後哭哭啼啼地上學去了;而父母,則帶著滿心的煩躁、焦慮,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剛起床,正是陽氣生髮、精神復甦的時候,如果在這時候跟孩子發火,很容易影響彼此一整天的情緒。
不但孩子上課時的積極性、注意力會受到的影響,家長工作起來也不那麼順心、順手。
2、吃飯時,不要責駡孩子
優媽的一位朋友,是醫院消化科的,有一次他們醫院收治了一位習慣性嘔吐的小女孩。
據家長說:這孩子平時腸胃沒什麼毛病,可是最近一吃飯就吐,在小區診所吃了好幾次藥,一點用都沒有。
但是經過醫院一番檢查後,並沒有發現腸胃有什麼損傷或者病變,這就奇怪了。
後來,還是醫院的心理醫生發現了小女孩的「病因所在」。小女孩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工作很忙,唯一可以跟孩子在一起、教育孩子的時間,就是吃飯那點時間了。
但是,父母脾氣又不好,每次吃飯就忍不住數落孩子的習慣、學習:「吃飯別吧唧嘴」「今天單元測驗考多少分」「吃個飯這麼積極,學習咋沒見你這麼上心呢」……
小女孩每次都在飯桌上被訓得眼淚汪汪。
人都有逃避危害的本能,孩子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對抗父母、保護自己。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女孩發現,只要自己身體不舒服,父母就會表現出擔心,就不在繼續責備了。於是,每次父母在吃飯時訓斥自己,小女孩就故意用摳喉嚨等方式嘔吐。
時間一長,這種心理上的防禦,慢慢轉換成了軀體上的條件反射:只要一吃飯就會嘔吐!即便有時候小女孩並不想吐,這種類似條件反射的行為還是會發生。
雖然這樣特殊的病例不常發生,但仍然給各位父母們提了一個醒:教育孩子,真的要分時間、分場合,要不然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情緒,還有可能是身體。
其實,孩子在準備吃飯的時候,身心都是非常放鬆的,對桌上的事物也充滿了期待。這時候,如果家長能營造輕鬆、愉悅的進餐氛圍,就等於搭起了一座跟孩子溝通的橋樑,家長的說教、建議都會變得比批評、嘮叨有效。
3、臨睡前,不要責駡孩子
優媽的一位大學舍友,睡眠質量非常差,經常在半夜做噩夢驚醒,要麼夢見爸媽離婚了,要麼夢見壞人在追她。而且她也特別沒有安全感,每天晚上臨睡前,一定要把床底、門窗檢查一遍,要不然睡不著。
後來我們倆聊起這件事,她說,或許跟小時候爸媽總是在睡前責駡她有關係,留下了心理陰影。
確實,臨睡前的這段時間,是孩子身體和精神最為放鬆的時候,準備迎來一整夜的「休養生息」。同時,孩子在這個階段情緒也更平和,比較容易接受言語的暗示。在這個時段去給孩子講故事、說道理,孩子的接受性會非常好。
但是,有些父母卻經常在睡前去批評、責駡孩子,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焦慮、壓抑情緒,要麼戰戰兢兢難以入睡,要麼睡著了噩夢連連。
4、眾人面前,不要責駡孩子
自尊心和羞恥心,在孩子的成長中非常重要。「自尊心」讓孩子很注重自己的個人形象,同時激發了孩子爭強好勝的積極性;而「羞恥心」,一方面維持著孩子基本的是非觀,令一方面讓孩子學會自律。
但是,有些父母從不顧及孩子的臉面,不論當著小夥伴還是親戚朋友的面,說批評就批評,說責駡就責駡,這很傷孩子的自尊心。有時候不但起不到教育效果,孩子還會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跟你對著幹。
另外,有些父母總喜歡把孩子的幹過的糗事、犯過的錯誤當笑柄,跟親戚朋友分享。這樣做有個很不好的後果,就是會淡化孩子的羞恥心,讓孩子覺得自己犯的錯誤沒什麼大不了,對自己的錯誤習以為常,變成了大家口中的「二皮臉」,這就越來越難管了。
話說回來,建議大家不要在這4個時間批評孩子,並不意味著對孩子放任縱容,當避開了這4個敏感的時段、當大人孩子都心平氣和的時候,該說道的,還是要說道。另外,當孩子犯了一些原則性、危險性的錯誤時,不管什麼時候,還是要及時制止、教育。
教育孩子,往往需要「恩威並施」,就像一位爸爸說的那句玩笑話一樣:「只靠誇獎和鼓勵,估計連一條小狗都訓練不好」。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