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缺乳,可以試試這些靈驗的偏方
產後乳少:指產後乳汁少或全無,不能滿足哺乳的需要,又稱產後缺乳。多發生在產後數天至半個月內,也可發生於整個哺乳期。
中醫學對該病的認識較為豐富和全面,早在隋《諸病源候論》中就有「產後無乳汁候」,首先提出了津液暴竭,經血不足可導致無乳。《千金要方》列出了「治婦人乳無汁共二十一首下乳方」,其中有至今臨床上仍沿用的幾種藥物,如通草、漏蘆、瓜蔞根,以及豬蹄、鯽魚等催乳食物。
【病因病機】缺乳常見的病因病機有兩種,一種是患者素體氣血虛弱,又因產時失血耗氣,或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乳汁化生乏源,導致乳汁甚少或全無。這種類型的缺乳很容易理解,所以老百姓都有給產婦補的經驗,給產婦喝湯、讓產婦吃高蛋白高營養的食品,都是為了達到補益的目的。
還有一種類型的缺乳是大家了解較少的,很容易被忽視的,那就是肝鬱氣滯型缺乳。患者常因產後抑鬱,肝失條達,氣機不暢,導致乳脈不通,乳汁運行不暢,因而缺乳。這種情況不是化源不足,而是有乳汁但是排出不通暢。現在的生活條件好,因虛而致乳少的情況較少,盲目去補反而適得其反,越補患者乳房脹痛感越甚,但是乳汁就是出不來。故做出缺乳的診斷時,要明辨虛實。
既然產後乳少有虛實之分,那麼治療時不能一味通乳,而是寓通於補、寓通於疏,方獲良效。虛則補之、實則疏之是本病治療大法,對於氣血虛弱型以補益為主,肝鬱氣滯型以疏洩為主。不論哪種證型,均宜佐以通乳之品。
氣血虛弱證:表現為產後哺乳時乳汁不足,甚或全無。乳房無脹感而柔軟,乳汁量少清稀。伴氣血虛弱證表現,如面色無華,神疲倦怠,納食量少,舌質淡白或淡胖,苔薄白,脈細弱。
中醫中藥湯汁催乳偏方(效果很佳)
【偏方】黨參30克 川芎50克 黃芪50克
麥冬15克 橘梗15克 王不留 30克
通草50克
【做法】方一起利用砂鍋熬製成湯汁,方溫後飲用。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一般服藥2-3劑。
【主治】產後缺乳〔催奶〕乳汁缺少,效果極佳。
中醫中藥飲食催乳偏方
1、花生豬蹄湯:
豬蹄2個,花生150克,鹽、味精適量。
【做法】將豬蹄除去蹄甲和毛後洗淨,和花生一起放入燉鍋中,加水適量,小火燉熟,加食鹽、味精調味即可食用。
【評價】花生性味甘平,入肺脾經,其功能益氣、養血、和胃。豬蹄補血通乳,主治產婦產後乳汁缺乏。
2、黃芪燉雞湯:
【原料】黃芪50克,枸杞15克,紅棗10個,母雞1隻(1000克左右),生薑2片,鹽、米酒適量。
【做法】黃芪、枸杞、薑片放濾袋內,母雞洗淨,汆燙、沖涼、切塊,與紅棗一起放鍋內。加入清水,小火燉燜1小時後加鹽、米酒即可食用。
【評價】黃芪可補氣健脾、益肺止汗,民間常用於治療產後乳汁缺少,又可補虛固表,治療產後虛汗症。母雞性味甘溫,能溫中健脾、補益氣血。此湯適用產後體虛、面色萎黃、乳汁過少、易出虛汗等症。需要注意的是,黃芪燉雞湯宜在產後5~7天後食用。
3、豬蹄通草湯:
【原料】豬蹄2隻,通草6克,蔥白3根。
【做法】將以上3味共同加水煮湯。
【評價】通草有清熱通乳的功能。此湯每日分3次服,連服3日,適用於產後缺乳。
西醫對於奶水不足,除了乳房按摩及催產激素注射外,並沒有很好的處理方法,而中醫則建議食補重於藥補。例如:懷孕時若有妊娠貧血,要服用鐵劑補充,以預防產後大出血,造成體營養不足;產後則要增加營養,尤其要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和新鮮蔬菜;若是為了鈣的補給,最好多吃些連骨一起的小魚(如:仔魚),及吃些芝麻豆腐、芝麻拌菜,用油以植物油較理想。
中藥中具有通乳作用的藥物有下面幾種:
1、冬葵子:下乳滑胎,可治產後乳汁稀少或排乳困難、乳房脹痛。
2、王不留行、穿山甲:婦人服之,乳長流。治乳汁稀少或排乳不暢,可用王不留行煮豬蹄膀,配穿山甲、通草、黃耆等。
3、通草:用於產婦乳汁少,為下乳常用藥,常配合王不留行、穿山甲使用,如下乳房。
4、王瓜、土瓜根:通乳藥多用之。
5、滑石:通乳滑胎。
6、赤小豆:下胞衣、通乳汁,出自《本草綱目》;煮赤小豆汁飲,可下乳汁,出自《產書方》
參考來源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