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兒園哭鬧、搶玩具、打人,原來是父母沒做好這四件事!

SnYek| 2017-12-15| 檢舉

幼兒成長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上幼兒園,它是幼兒學習與更多人相處的機會,也是影響將來求學品質與適應的重要基礎。

有些幼兒在幼兒園呈現離不開媽媽、上課動來動去、搶玩具、等不及、打人…等行為,背後可能表示他們缺乏「拓展關係」、「延宕滿足」、「遵守規則」、「合作」、「生活自理」等能力。這些能力需要時間的訓練與累積,父母該如何在幼兒園前,幫助幼兒「預備」這些能力呢?

一、拓展關係:與重要他人以外的人建立關係

幼兒最主要的照顧者通常是媽媽或奶奶,幼兒1歲半前離不開主要照顧者是常態,主要照顧者需要協助他們跟其他大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例如,在媽媽的陪伴下,幫爸爸及幼兒串連關係,讓三個人玩的很好,之後媽媽離開一下,讓幼兒習慣主要照顧者可以離開,之後再轉移到其他大人及手足或朋友。若是敏感的孩子,需要在事先帶他們去幼兒園認識老師,玩玩園內玩具,與老師與環境建立熟悉的關係。

二、延宕滿足

等待能力是最重要的基礎,它影響守規則及合作的能力。越小的孩子等待能力越低,上幼兒園前,如果能專注約20分大概就能適應幼兒園。當幼兒提出「媽媽過來陪我」時,媽媽可以跟孩子說等媽媽做完xx就可以了,等待時間依孩子的能力而定,準則是在孩子開始大哭大鬧之前滿足,否則父母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安撫幼兒的情緒。當孩子能等待時,一定要鼓勵他「你可以等××鍾,進步了(或長大了)」。

三、遵守規則

遵守規則是進入社會很重要的能力,幼兒的自律(發自內在的自我要求),比大人強行的要求會更長久與持續。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最好的方法是用自然及邏輯結果。

例如當幼兒「在家裡跑太快跌倒時」,自然結果就是很痛、會受傷,孩子為了不受傷,而學會在家不跑,要跑時要找空曠的地方,就會成為孩子的內在規則。不需要大人提醒,多善用孩子的自然經驗,而不是處罰,會讓孩子更願意遵守規則。在家多讓孩子講完話後,也要學習聽大人講話,幼兒到學校就會學習聽老師說話。

四、合作

利用各種機會讓幼兒學會輪流及互相幫助,例如和幼兒玩遊戲時,經常跟幼兒說「這次聽你的,下次聽我的」、「我需要你幫我…. 」「你需要我幫忙嗎?」,如果幼兒沒有經過同意就動他人的東西,鼓勵他跟別人說:「我想玩這個,借我?」或是「我們一起玩」等等。

五、生活自理

訓練幼兒自己吃飯,知道自己有尿意及便意,還有會自己擦屁股,或需要的時候可以求助。大小便訓練時,可以從小的便盆,慢慢練習到大的便盆,要知道幼兒園上廁所的方式,和家裡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要教會孩子學新的上廁所的方式。

當父母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對孩子說正向的、鼓勵的話,給與孩子正向、穩定的訓練,相信他們的幼兒園生活,一定能適應的非常良好。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7537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