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和夾腿綜合征……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表現,家長現在知道還不晚!

SnYek| 2017-12-07| 檢舉

 

有時父母疏忽對子女的陪伴和照料,或父母做出不當行為,或給孩子施加的壓力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時,孩子會通過一些特徵性的行為體現。咬指甲和夾腿綜合征……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表現,家長現在知道還不晚!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世上也許有不愛子女的父母,但卻沒有不愛父母的子女。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毫無保留的。

他們幼小的心靈格外稚嫩和天真,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差,除了哭鬧、發脾氣外,很難用語言去表述,因此缺乏主動調適的能力。

有時父母疏忽對子女的陪伴和照料,或父母做出不當行為,或給孩子施加的壓力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時,孩子會通過一些特徵性的行為體現。

身為父母,要經常細心的觀察子女,及時發現苗頭,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孩子的影響。

(1)咬指甲

孩子從嬰兒期就開始出現啃咬手的行為,在一歲之前並不需要阻攔,這是他手口協調的一個特殊的發展時期。到了一歲之後出現的啃咬手或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就是需要格外留意的。

我們在生活中會時常看到兒童或成年人出現咬指甲的行為,兒童3-6歲時是很常見的,成人咬指甲多半從兒童期就遷延而來。

從醫學角度來看,咬指甲多半和情緒緊張、焦慮,壓力過大有關。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是伴隨各種各樣的挑戰的。

比如3歲入託時的分離焦慮,面對陌生人的壓力,學習的壓力,或者生活環境改變、照料人發生更換的壓力等等。

咬指甲輕則大拇指指甲變禿,重則十指都被咬禿,甚至因為長期啃咬指頭皮膚被啃壞、皮肉受到損傷。

我在臨床見到咬指甲的低年級學齡兒童居多,主要是由於現在學習壓力較重,父母期望較高,孩子在學習時疲於應付,有畏學和考試壓力,所以往往在寫作業遇到難題和考試時啃咬指甲的情況更重。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應該知曉的是,不應該特意的批評孩子咬指甲的這個行為,而是關注背後的原因。孩子可能相對來說性格較為內向敏感,沒有能力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時,就通過啃咬指甲來緩解。

此時應該更多的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多與孩子談心,盡力讓他們在輕鬆的氛圍中抒發近期的緊張與不適,多寬慰孩子,通過陪伴、玩耍、旅遊、戶外活動的方式,來説明他們放鬆身心。

(2)夾腿綜合征

夾腿綜合征這個名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非常陌生,但它所表現的行為卻可能有一部分家長曾經觀察到,它更多的發生在女童身上,從1歲多即可出現,2-3歲時較多見,而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

夾腿綜合征其實就是一種通過夾緊雙腿、繃直用力的方法達到欣快感的自我安慰行為。孩子多半會趴在床或沙發上。

或者把下腹抵在枕頭或桌椅上,繃直雙腿用力,面部發紅、喘息出汗,大約幾分鐘後緩解,孩子放鬆下來,得到滿足感。此種行為每天都可出現,嚴重的話甚至每天多次。

 

這種情況的發生率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低,因為家長首先可能並不知孩子當時在做什麼,以為只是一種怪癖或玩耍、鍛煉;其次並不知這是一種心理原因引起的行為表現;第三,不知如何應對。

我在臨床中所遇到的夾腿綜合征,多半和孩子的孤獨、失落和無聊有關。父母離異、家人疏於照顧、老人隔代撫養、二胎後家庭重心轉移等,是最常見的原因。

曾經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一個2歲多的小女孩由爺爺奶奶帶來我門診,爺爺奶奶白髮蒼蒼,小女孩非常安靜,眸子明亮,但卻透露著和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和敏感的信號。

爺爺奶奶跟我敘述孩子平時喜好把小肚子抵在椅子上用力,總是氣喘吁吁,不知為什麼。當我詳細詢問後,才知是在小女孩還是個嬰兒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

撫養權歸給爸爸,但爸爸長期忙於工作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於是把撫養的重任全都交給了爺爺奶奶。小女孩從情感上非常思念媽媽,但媽媽卻並不經常來探望孩子,奶奶說孩子夜裡經常因為想媽媽而偷偷哭泣……

要知道孩子才只有2歲多,這些超出她年齡承受範圍之內的分離焦慮、生活變故的壓力,都導致了她開始用夾腿的方式來轉移情感、疏解壓力,填補孤獨寂寞的空白。

對於這種情況,解鈴還須系鈴人,我跟爺爺奶奶說下次最好能由孩子的父母帶著孩子一起來,我要詳細跟他們說,應該如何在情感和生活中更多的陪伴和關心孩子,但,很可惜,他們後來並沒有來。

有一首歌唱道:「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抱抱我」,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的心聲。

身為父母,在努力工作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一定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對孩子來說,只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才令他們真切的感受到了愛與快樂。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7434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