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朋友圈被「陪孩子寫作業,大人急到送醫院」、「寫作業之前孩子是親生的,寫作業時候孩子是撿來的」、 「二寶兩個月,我不敢去輔導大寶,我會回奶的」之類文字刷屏了。這充分說明,「寫作業」是學齡後孩子恐懼的一件事。那麼,對於0~3歲的寶寶,他們也有自己的恐懼,父母都知道嗎?
1~6個月的新生兒
噪音。這時的寶寶還稱之為嬰兒,他們的聽覺是很敏感的,鞭炮聲、打雷聲都會讓寶寶感到害怕。也許偶爾一兩次的噪音也許還可以忍受,但經常性的噪音會對孩子造成較大的影響,應當避免讓孩子接觸恐懼的噪音。
媽媽不在。寶寶會極度地依戀媽媽,一旦發現媽媽不在,寶寶會陷入極大的恐懼之中。研究表明,新生兒和母親常在一起,會感覺到心靈踏實和安穩。因此,前4個月的產假顯得那麼重要。
6~9個月的嬰幼兒
高度。這一時間,寶寶會對高度有了概念。此時,寶寶的大動作開始發展,能夠爬行或者翻身。如果把孩子放在高處站著,他們會感到恐懼。這一階段,家長們可以做一些托舉孩子的遊戲,來緩解他們心理的恐懼感。
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對陌生人,寶寶普遍有恐懼感。新鮮、陌生的人和環境對寶寶也是一種刺激。一般膽小內向的寶寶會比較害怕陌生人,對不熟悉的場合東張西望。你會發現,寶寶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通過哭泣和躲避來發洩自己害怕的情緒。當帶著寶寶探訪陌生人或陌生環境的時候,爸爸媽媽請儘量能夠和寶寶有身體接觸,讓寶寶知道你在身邊,這樣寶寶會對眼前的人或環境充滿探知的興趣。
1歲~2歲的時候
分離。如果是媽媽在照顧寶寶,大部分在這個時期,會重新回歸職場造成看護人與寶寶產生分離。這對幼兒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熟悉的監護人不在讓孩子焦慮,也產生了分離焦慮症。很多分離焦慮症孩子出現食慾不正、脾氣變壞等,甚至晚上遲遲不睡。請不要誤會他們,他們只是想和媽媽多待一會。
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分離預演。比如扮演去上班的爸爸媽媽與寶寶,開心地排練分離的動作和步驟。加入一些儀式化的動作:抱一抱「再見」等。
2歲以後
兩周以後,寶寶的性格開始逐漸完善,會對自己想像的一些東西產生恐懼,害怕自己睡覺、害怕馬桶、害怕電梯,害怕迷路、害怕動物……寶寶的恐懼會變得個人化。這時的寶寶正處於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像力也很豐富,對事物具體的想像力,成為導致孩子忽然對某事感到恐懼的原因。
怕黑。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他們有了獨立的意識,但有時難以區分清楚現實與虛構。孩子在故事書、動畫片、電視上看到的鬼怪妖魔等形象,會以在現實生活中存在。
注意,不要拿孩子恐懼的事情或事物去嚇唬他們,否則容易加劇這些恐懼。有的孩子怕黑,父母可以在黑暗中帶寶寶做一些遊戲,幫助寶寶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恐懼,這既是非常自然的事,又是需要正視的事情。家長們不要為此產生擔憂,通過正確的引導,將孩子「恐懼」慢慢化解掉,與孩子一起成長,笑對生活的每一天。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73720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