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內向的孩子:內向的孩子,嘴上沒話,心裡有光!

SnYek| 2017-11-30| 檢舉

總是聽到一些家長說,我家孩子哪哪都好,就是太內向!

也總有一些朋友問我:孩子太內向,應該去參加一些什麼課程呢?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當然是真實的故事。

我上小學時,班上有一個女生琳,她除了和我說話,其他人一概不理。她理我,只有一個原因,因為我是她的同桌。

有時候老師讓同桌一起討論問題,有時候同桌一起做實驗,總之都是些不得不開口的時刻,她才和我說話。

已是難得。

更多的時候,是看到其他同學走過來,讓她交作業什麼的,她根本不說話,連頭都不抬。

很少有人能聽到她的聲音,即使是老師叫她回答問題的時候,她站起來,先是要沉默近一分鐘,這一分鐘裡,我能清楚地看到她握著書的手在抖,不是因為怕,而是在用力。

你能想像嗎?一個人居然要用那麼大的力量,把臉漲得通紅,渾身顫抖,才能把胸膛裡的那句話推出來,哪怕只是一個選項,也要像打槍一樣,醞釀許久,才爆射出一個「D」。

後來,我和琳說的話漸漸多了起來,有一次她告訴我,她媽媽帶她去看醫生了,醫生說,她得了「失語症」,我們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們倆都大笑起來,像是用一個騙局把大人戲弄了一般。

2

時間推到8年後,我在大學宿舍裡收到一封信。

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百轉千回找到了我的聯繫方式,她在信中告訴我說,她現在讀了自己最喜歡的廣告設計系,她現在是班長,經常在系裡組織活動,現在的她,已經不像以前那個不敢說話了,她現在能言善辯,每天都很燃很勵志,組織起活動來毫不怯場。用她自己的話說,就像基因突變了一樣。

沒錯,她就是琳。

從那以後,我們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在那段充滿迷茫和困惑的青蔥歲月裡,她給了我很多鼓勵和啟發。我也常常暗自感歎,一個在兒時被稱為「有些呆傻」、「不會說話」的孩子,其實內在有這麼深邃的思想,有這麼豐富的感情。

琳畢業後去了北京的一家廣告公司做設計,因為視角獨到,設計風格很出眾,頻頻被大的公司挖走,幾年內工資翻了好幾倍。

去年,她自己跳出來,和三五好友開了一家廣告公司。有一次我去找她,正好趕上她在開會,隔著玻璃門,我看到琳侃侃而談、氣場十足的樣子,想起兒時那個患了「失語症」的同桌,不由得微笑起來。

好像是一部電影,有個氤氳的開頭,卻落了一個光明的結尾,讓人滿意。

3

琳能和我走得那麼近,也許不止因為我們曾是同桌,而是我們氣場相合。

沒錯,我小時候也是個內向的孩子。

我從不和陌生人講話,一是沒有安全感,二是覺得沒必要,三是因為膽小。

遇到高高大大的長輩,我不敢上前打招呼;看到別的孩子在一起玩,我不敢上去湊熱鬧;老師找同學回答問題,還沒叫到名字,我心裡就開始打鼓。我被「譽」為全班最不愛說話的女生。

我厭嫌過自己的懦弱,厭嫌過自己的敏感,也厭嫌過自己的鬱鬱寡歡。

但是後來,就像琳一樣,那些內在的,讓我不敢開口說話的特質最後成就了我。

就拿療愈來舉例子,因為過於敏感,每次來訪者在向我講述他們的故事時,我都可以全然的把自己代入他們的場景,感同身受,這樣才能真實地體會到他們的情感,找到問題的癥結。

因為思慮過重,看問題看得太深,也可以寫出一些大家有共鳴的走心的文章。

4

所以現在看到同樣內向的月寶,我也不會覺得怎麼樣。

她不像別的孩子一樣心直口快,也不像別的孩子一樣口若懸河。她上課的時候,回答問題分貝小得可憐,宛如當年的我自己。

就連到了淘氣堡裡,她也不是玩起來就酣暢淋漓的那種,而是喜歡站在一旁觀察別人。

她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是那種很被動,很安靜的類型,但是回到家,她卻可以清晰地向我描述每個孩子的穿著,每個孩子的言語,每個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內心世界並不一定比成人小,即使他什麼也不說!

所以,每次有家長問我,孩子太內向了怎麼辦,我只想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給他提供接觸人群的機會,但是他有選擇自己獨處的權力。

獨處,並不意味著孤單,並不意味著他以後無法交際。

謹慎,並不意味著膽小,並不意味著他永遠唯唯諾諾。

內向,非但不是某種能力欠缺,反而是內在豐盛的體現。

所以,請好好珍愛你身邊那個內向的孩子,不要逼他開朗,不要怪他安靜,更不要用「沒禮貌」、「不懂事」這些爛標籤給他亂貼罪名。

內向的孩子,嘴上沒話,心裡有光!

放心吧!只要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過足夠的尊重,只要他們內心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力量,只要他們覺得自己可以駕馭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們就一定能像我的朋友琳一樣,發出屬於自己的最強音!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7347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