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讀到一則有關一個三歲孩子的遭遇,慶幸孩子安然無事,但仍然心有餘悸。
話說某天早上,一位媽媽出門上班,剛關門那刻突然想起,自己不僅忘記帶鑰匙,更嚴重的是屋裡除了兒子沒有其他大人,孩子的奶奶一大早出門買菜去了,孩子的爸爸臨時開早會很早就上班了……
怎麼辦?三歲的孩子起床後看到家裡沒人肯定會害怕,正在她擔心的時候,孩子真的醒了,在房間裡喊「奶奶」,沒人回應又喊了幾聲「媽媽」。
因為家裡的窗戶沒有裝防盜網,這位年輕的媽媽很慌,她下意識地安慰孩子:「寶貝,不要害怕,媽媽在這裡!媽媽忘記帶鑰匙了。」孩子意識到發生什麼事,「哇」一聲哭了。
「寶貝,你聽著,不能爬窗戶,靜靜地呆著,奶奶馬上就回來了,記住不要爬窗!」沒想到媽媽的話讓孩子更加緊張,裡面傳出撕心裂肺的哭聲。就像下了指令似的,被告誡「不能爬窗戶」的孩子竟然搬來了小凳子,慢慢爬上靠近門的窗戶,他要找媽媽。「不要爬窗!」門外的媽媽幾乎是怒吼,但孩子並沒有停止爬窗的動作。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慶幸的是奶奶買菜回來了,打開門後,媽媽瘋了一般衝過去一把把孩子緊緊抱在懷裡……
「不能玩水」「不要摳鼻子」「不要跑來跑去」……我們總是這樣一遍又一遍告訴孩子,可孩子偏偏想去做,總是無意識有這樣的行為。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有些行為則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發生的。於是,一些禁止詞如「不許、不要、別」等成為父母口中的高頻詞,而被語言禁止的孩子卻很少能做到行為禁止。從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為養育過程中最常見的親子對抗情景。
為什麼越是讓孩子不要做的事情,孩子越是做?
孩子更關注的是「視覺化、形象化」的詞
道理很簡單。小編現在給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下這樣的指令:
我們不妨先來做心理學上的一個測試。
「不要想著一頭粉紅色大象,不要想著一頭粉紅色大象!」
你按照小編的話沒有想了嗎?但事實是,你已經想了,並且在你的腦海中這頭粉紅色大象也已經出現了兩次。
聽到這句話時,幾乎所有人都會下意識地去想像一頭粉紅色的大象。你應該注意到了:其實每個人關注的根本不是那個「不要」,而是後面的那個更具體形象的事物,那個非常視覺化、可想像的事物。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想像,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他們會自動忽略否定的字眼,或者說他們不太明白否定的字眼所包含的實際意義。
有人說,當我對2歲的女兒怒吼讓她不要玩水時,她就一動不動了,這怎麼回事?事實上她並沒有真正理解你讓她「不要」玩水,而是被你的怒吼,包括猙獰的表情和刺耳的聲調嚇壞了,所以一動不動。但實際上她下次還是會再犯,所以有些父母抱怨,為什麼我每次都讓孩子不要怎麼樣,他這次聽進去了,但下次還是照犯無誤,就是這樣的原因。
否定傳遞批評和指責
對於稍大的孩子來說,雖然他們懂得了否定詞的意義,但當你對孩子發出禁止指令時,孩子感受到的是批評和指責。我們可以自行體會一下,當對孩子發出一個禁止指令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狀態是怎樣的。我們很少有意識去感受自己的情緒,當父母被內心焦慮驅使著發出禁止信息時,語言中所透露出來的否定會激發孩子的抗拒情緒,讓孩子心情低落,甚至引發孩子更多的叛逆。他們會故意跟你作對,你讓我不要做,那我就偏做給你看。
暗示和強化,刺激孩子的好奇心
反覆說教式的「不讓做這個」、「不讓做那個」,說的次數越多,對孩子暗示和強化的心理作用越大,時間一長,便在孩子心中形成無意識想像。即使有的事情他們還沒來得及做,也一定會想做一次。人都有好奇和逆反的心理,你越是不讓他做的事,他越好奇,越想做,因為你的阻攔,更是增加了這份好奇心和吸引力。
對你的配偶和家人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用肯定語調或沒帶否定詞的語言跟家人說話,傳遞的是一種建議或欣賞,而不是指責,別人更願意聽、更願意接受,傳遞給對方的信息也會印象更加深刻。
為什麼會這樣?舉個例子。比如「你不要在牆上畫畫」跟「 在白板上畫畫會更有趣」,前面的句子讓孩子覺得,媽媽批評我在牆上畫畫,媽媽因為我在牆上畫畫而不喜歡我了,後面那句呢?媽媽喜歡我在白板上畫畫,並且如果我這樣做她會更開心,你會更喜歡哪種說法呢?答案是無容置疑的。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阻止孩子做不該做的事?
多給正向肯定的指令
我們在跟孩子說話或者灌輸某些規矩或想法時,儘量要用到正面的話語,而不是用帶著否定詞的話語。比如:
你不要撿地上的東西吃 VS 吃盤子裡乾淨的食物
你不要在牆上畫畫 VS 在白板上畫畫會更有趣
你不要說髒話 VS 要文明說話
你不要說謊 VS 誠實的孩子惹人愛
你不要粗心大意 VS 認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你不要看電視 VS 我們來看故事書吧
……
從今天起和孩子說話,儘量用肯定句式吧,日積月累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會出乎你的意料,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讓孩子有機會體驗「禁止」的事情
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了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張中良知道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後,慕恩變得特別懂事。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要使孩子「明白道理」,不能僅僅只是把道理告訴孩子,還需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父母需言行合一
當孩子具有自我意識以後,不僅會「聽」父母怎麼說,還會「看」父母怎麼做。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就會讓孩子感到困惑,使得對孩子的教育事倍功半。例如,有的媽媽希望孩子不要大吵大鬧,但對孩子拚命喊著,「別哭了!煩死了!吵死了!」孩子會想,為什麼媽媽可以大吵大鬧,卻要求我不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應隨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
小編說: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美麗的心靈花園,父母要了解、讀懂孩子,才能解鎖花園的密碼。億童父母學院為您提供最為實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用最溫暖的陪伴搭建孩子堅實的人生基石。用心做父母,給孩子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不平凡的人生。
關注億童父母學院微信號(微信ID:guligudou),和我們一起探討育兒,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也許會變成一件真正輕鬆愉快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72984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