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帶孩子去商場買衣服,走進一家童裝店,我在幫他挑衣服,而小傢夥卻看中了店裡的奧特曼擺件。臨走時,無論怎麼說,都執拗的要那個奧特曼玩具。
我跟他說:「這個是店裡的擺件,是非賣品……」,但小傢夥不聽,蹲在人家店門口就是不肯走,哄不好。
遇到孩子執拗、固執,好說歹說不聽時,媽媽們大多是煩躁的,甚至想生氣發火。可是在這種公眾場合,要拒絕孩子,難免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方式。
經過多位寶媽的分享總結,想成功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的一些能力,完全可以嘗試以下這四句話:
(1)你自己做決定吧!
當我們想讓孩子停下他正在做的事情時,可以試試這句話。當然,重要的並不是這句話本身,而是需要我們明確傳達出背後的原意:你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舉個例子,有一次女兒看電視很晚都不肯睡覺,多次提醒之後女兒依然不聽。雖然其實我內心挺氣的,但還是平靜地跟她說:
「今天媽媽好累,明天沒法叫你起床哦。如果你現在就早點收拾睡覺,還能自己聽到鬧鐘起床,太晚睡就聽不見鬧鐘了。所以,是繼續看電視還是早點睡,你自己做決定吧。」
第二天其實我很早就醒了,但硬是憋著沒叫女兒起床。等她醒過來已經快到上學時間了,只好急急忙忙地搖我起床,讓我快點送她上學。
雖然最後她還是遲到被老師教育了,但卻吸取了教訓,每天到點就乖乖自覺上床睡覺了。
當然,當時女兒是對我有點怨氣的,但我並沒有因此被女兒看作「野蠻」媽媽。因為我先前已經跟她講得很清楚了:是她自己做的決定,就該承擔相應的結果。
一來二去,她心裡已經有了一個「緩衝」,自己也是明白事情前因後果的;哪怕一時生氣,慢慢也會自己領悟過來。
(2)這個話題就此打住!
被爺爺奶奶帶大,或者「6+1」家庭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通病:無理要求被拒絕後,百般糾纏。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拒絕時一定要果斷。
比如,孩子一定要堅持買某個特別昂貴的禮物時,我們可以這樣回復他:「寶貝,你前幾天才買了一個新玩具,我們先好好探索那個玩具的玩法。這個我們下個星期再買好嗎?」
如果孩子還是固執己見,我們就要果斷回復:「好了,這個話題就此打住。」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又哭又鬧,但我們一定要堅定立場告訴他:「我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
如果孩子繼續糾纏,那麼就開始「複讀機」模式,但注意語氣要儘量平靜。是的,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哭鬧,但讓孩子理解和領會我們的決定,本來就更像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
特別要注意的是: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爸爸媽媽的行動一定要一致,千萬不要互相「拆臺」。因為孩子是很聰明的,一旦爸媽有一個人動搖,他的攻勢馬上變本加厲!
等孩子態度軟下來了,我們再抓緊時間、趁機教育,指出孩子要求中的無理之處,讓他明白是非對錯。如果能堅持下去,一定能把孩子引導到好的方向發展。
(3)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讓我們很生氣的事,比如玩水把水灑得到處都濕噠噠,不妨試試這句話。讓孩子來打下手,幫忙把客廳、房間的的水清理乾淨。
雖然這句話乍一聽,是我們請孩子來幫助我們想辦法,反而好像問題出在我們身上。但這句話可以說相當有「套路」了——
當我們這樣拒絕孩子的某些行為時,他就不會把我們放在他的「對立面」,因為他感受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但同時,由於他也參與到收拾「爛攤子」的過程,就會切身體會到自身行為的後果。
(4)媽媽愛你,但不喜歡你這麼做
無論嘴上多麼強硬的孩子,內心裡都非常渴望爸媽的愛和肯定。所以,當我們拒絕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時,一定要記得——把「事情本身」跟「孩子本人」分開。
這樣做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都大有好處,因為:對孩子來說,他會知道自己做了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自己就是個「糟糕的孩子」、「媽媽不愛我了」。
對我們來說,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實際上也是在提醒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他學會分清對錯,而不是因為生氣而責罰他。」
如果我們能時時提醒自己這一點,是不是更容易在孩子犯錯時保持冷靜呢?
小結:自古套路得人心,媽媽對付「熊孩子」是需要講方式方法的。大吼大叫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
用這種委婉的方式去拒絕孩子,本質上是一種引導孩子進行獨立思考、實踐的方法,讓他從小就有責任意識,引導孩子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也請為我們點個贊吧!謝謝大家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968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