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老話說得好,"3歲看大,7歲看老。"濃縮了祖祖輩輩經驗之精華呀!6歲前是各種習慣教養生成的關鍵期,需要家長給孩子樹立最基本的規矩,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助其健康成長。
建議家長為6歲前孩子,樹立這樣6條最基本的規矩:
1.孩子必須學會好好說話。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孩子,往往背後就站著什麼樣的家長!孩子任性胡攪蠻纏、不會好好講話,背後的家長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這一點我和孩子爸爸總是以身示範,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是慢慢商量著來,從來不爭不吵。這也為培養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出了榜樣。我們的兩個孩子,12歲的大寶已是上七年級的大姑娘了,依然能和為娘我無話不談;由於性情隨和,在同學中有著很好的人緣。二寶2歲3個月,起初小傢伙有什麼要求時,慣用的技倆是「一哭二鬧三打滾兒」,漸漸發現這在我們這兒根本不奏效!因為我和他爸爸的要求是:有想法時先平復情緒,然後用正常的語氣對我們表達出來,如果要求合理,我們會無條件滿足;如果要求超出我們的規定,決不妥協。現在這傢伙已經基本上學會好好說話了,即便有時我們不同意他的想法,也能夠勉強接受了。
2.不准隨意亂動別人的東西。
不准何時何地,不經過別人的允許,不准動別人的東西!
這一點,因為是屢次強調,現在二寶已經知道了這個規矩,就不會在沒經允許的情況下亂動別人的東西了。
家長的重視與忽略,在孩子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的。我有個同事,我們是一個辦公室的,她女兒大概4、5歲的時候,一次來我們辦公室,幾乎把每個同事的辦公桌都扒拉個遍,臨走硬是把我的一個綠色的精巧的釘書機給拿走了。(之所以印象深刻,因為那個釘書機是我姐在大學時期,從北京帶回來送我的。)因為不好直說,就只好眼睜睜的目送它離我而去了。而同事對此情景沒有任何表態,可能在她看來,小孩子拿你大人一個小東西,隨她去吧。而在不久前,她家5歲的兒子來我們單位,在我的辦公桌上,拿走了我兒子的玩具手槍。下班時,這孩子一邊跟媽媽牽著手,一邊拿槍做著「射擊」動作離去了。一個小小的手槍不足掛齒,但我不解的是,同時對兒子的行為細節太大意了。孩子細小的行為如果一味地被家長忽視,想必終將成為一種習慣。
3.不說慌話。
通過繪本、故事等引導孩子不說慌話,一旦說慌就要及時給以懲戒,如少吃一次零食、少看一次動畫片等。
小時候養成不說謊話的習慣,長大才會以誠信示人!
4.不做損害別人的事情。
比如,不能圖一己之快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不能打擾別人休息、不破壞別人財物、不貪圖小便宜......
想必地鐵中喧嘩、連劃多輛汽車、向女孩臉上潑火鍋等「熊孩子」事件,大家還記憶猶新吧?這分明就是家長給孩子立的規矩太少、執行力太弱導致的不良後果吧。
5.哪兒拿的東西,還放回哪兒去。
我們現在要求孩子玩過的玩具、看過的繪本等都自己收好,放回原處。
從小學會將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做有條理的人,將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事半功倍!
6.要為自己做錯的事情承擔責任。
有次,我家二寶將喝剩的半盒奶故意倒在地上一灘,然後踩在上面蹦。我沒有過多的批評他,而是找來一塊抹布讓他自己把地上的奶和鞋底擦乾淨(當然,2歲多的孩子肯定是擦不乾淨的,事後我再做收尾工作哈。)以此讓他明白,沒有人會為他的行為「買單」,自己的行為自己承擔後果。
家長不能事事處處為孩子犯下的錯誤"擦屁股",要讓孩子從小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這樣孩子才會有擔當,犯錯的幾率才會越來越低。
孩子6歲前這些最應尊守的基本規矩,你家孩子能做到幾條?如有缺漏,現在「補習」還來得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