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大媽常說「寶寶不能一哭就哄,否則會養成習慣」,可是又一個阿姨說「小孩子就得多哄哄,不然長大了鬧得更厲害。
聽到這裡可能都暈了,到底要不要立刻就哄呢?
我要說的是,孩子還小,要是哭了,就趕緊去哄哄吧,不然在邊上哭得那麼撕心裂肺,難道不心疼嗎?我家寶寶第一次哭得厲害的時候,我沒經驗,然後急得也哭了,哈哈,太沒出息了。
我覺得,還在現在還小,不存阿紫溺愛寵壞的說法,他如果一直鬧得很兇,那他肯定會很煩躁焦慮,這樣會造成他耍性子的理由。當我們及時給他安撫,握住她的小手,溫柔的回應時,會讓他有安全感。
因為寶寶剛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習慣了在羊水中,在媽媽肚皮的包裹下成長,對這個世界初來乍到,還需要適應期,需要我們大人的安撫來給他安全感。
當然了,寶寶哭鬧有很多種原因,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觀察寶寶的狀態。也許是餓了、尿了、熱了,時間長了,我們聽見寶寶的哭聲,就應該知道他是為什麼哭了,第一時間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找到相應的方式來安撫他。
如果僅僅是哼唧了一下,哈哈,那就別管他啦,讓他自己玩吧,這是跟你調皮呢!
小嬰兒的哭泣行為,其實也是他自我訓練語言發展的基礎,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總院護兒中心張瑞雲護理長也分享她的臨床照護經驗,剛出生2~6週的嬰兒,哭聲表現最為明顯,原因也最單純,正是家長觀察小寶貝需求的最佳時機。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鄭雅莉表示,6個月大以內的小嬰兒如果哭鬧,多半是因為餓了、尿布濕了等生理因素,而3、4個月大的嬰兒隨著翻身、坐、爬的身體發展漸漸成熟,對外界的互動需求提高,很希望被抱著並與大人互動和探索環境,此時的哭泣行為,也正代表著他不安於現狀、產生好奇心以及想要和父母與世界產生連結的開始。 「哭聲是嬰兒溝通的方式,不是媽媽的錯!」黃清峰醫師提醒家長們不必過於自責,認為是自己沒照顧好寶寶,哭聲其實就像我們的口語溝通,只是小寶寶還不會說話,這是他唯一能表達的方式,下次寶寶哭泣時仔細觀察他的哭聲,慢慢去熟悉他的哭聲以及輔助動作中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可能他需要的正是你的細心呵護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參考來源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