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用這三種方式與孩子交流,孩子越變越聰明

ShaDoW| 2017-10-25| 檢舉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不過在表達方式上不盡相同,有的會像虎媽貓爸那樣對孩子實行偏暴力的吼罵教育方式,有的則是溺愛過度,對孩子高度的讚美,使孩子容易自信過度,太驕傲。不管哪種方式都有利弊,但都離不開的是語言,同時父母日常的講話方式又深深的影響著孩子。語言是一門藝術,既然愛孩子,就讓我們打開正確的語言方式。

1、生氣時學會停3秒

「看孩子便知父母七分」這句話點明了孩子是父母與家庭教育的一面鏡子。一般父母疼愛孩子是基本相同的,不相同的是父母生氣時會怎麼做?如果孩子犯錯了,父母選擇大聲吼罵,甚至加上皮肉之苦,只會讓孩子手足無措,變得自卑,孤獨與恐懼膽小。這時候,家長要在教育孩子之前停三秒,平復心情,以一種平和的語氣給孩子交流,告訴他錯在哪,給他一次改正的機會。

2、不敷衍,要客觀

父母總是忙於工作,忙於家務,而無暇顧及孩子,對孩子講話更是一種敷衍,草草了事的態度,就這樣錯過了一次又一次與孩子好好相處教育的機會。如果真的很忙,家長可以讓孩子尋求家裡其他人,而不是看都沒看問題就是一句「自己好好想想」,在你不知道答案時可以誇讚孩子問題提的好,然後與孩子一起尋找答案,倘若你覺得這個問題孩子自己可以解決,就鼓勵他再試試。父母教育孩子,要認真,耐心,積極鼓勵與引導,多與孩子溝通,這樣做會使自己孩子比同齡孩子更懂事聰明。

3、學會適度的讚美

好孩子都是父母誇出來的,而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誇獎與讚美,但是誇讚要適度,不要泛泛的誇,更不能總是誇孩子「我兒子是最棒的,太厲害了」,這樣讓孩子會很自負,也多了攀比與虛榮,當孩子聽到反面的言語時,會更失落,容易自我懷疑進而找各種理由來推脫,這樣更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父母可以適當的認可孩子,積極鼓勵引導使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心態。

與孩子好好溝通,是父母一直的必修課,說話方式的轉變不僅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能讓孩子變得自信。愛孩子,就要打開正確的語言方式,對孩子好好說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參考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8799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