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自律跟童年關係密切,如果父母能掌握好童年某階段的契機,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絕對的好事。
3歲的洋洋最近被家人稱為「蠻不講理」。洋洋在讀的幼兒園離家比較遠,媽媽每天開車接送。
有一天媽媽因為半路要到一個朋友家拿東西,臨時改變了駕車路線,細心的洋洋發現後哭鬧不止,一定要媽媽走原來的路線。哄不過,無奈的媽媽只得繞回幼兒園,重新按照平時的路線駕車回家。
回到家洋洋被批「蠻不講理」,連媽媽也被爸爸批評「太溺愛孩子」。爸爸為了修理洋洋的「蠻不講理」,承擔起洋洋的接送任務,每天故意變換不同的駕車路線,惹得洋洋每次都哭鬧不止。
很明顯,洋洋爸爸的做法是錯誤的,但洋洋媽媽的做法到底對不對?幼兒說稍後告訴大家。
洋洋這種執拗地按原路線走的做法,其實是秩序敏感期來了。一般來說,2-4歲是兒童的秩序敏感期,個別孩子會提前到1歲。
孩子具體表現在所有事情一定要按「秩序」進行:
比如回家時一定要乘坐右邊電梯;
比如玩具一定要自己拿,別人幫忙拿了要放回去自己重新拿一次;
比如晚上回到家一定是他開電燈,否則要別人關了他重新開一次;
比如去公園玩一定要穿綠色的運動鞋,不能穿紅色的休閒鞋;
比如媽媽的衣服不能放在爸爸的衣櫃間,媽媽也不能穿爸爸的衣服;
比如睡覺時,媽媽一定要睡在自己左邊,爸爸只能睡右邊;
又比如爬樓梯時要爸爸抱一段才會自己走,否則就拒絕上樓梯……
每個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具體表現會有些少差異,只要爸媽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孩子為什麼會經歷秩序敏感期?
蒙台梭利認為,敏感期與兒童的精神現象有密切關係,精神現像是一種洞察力和行動,是意識和精神成長的基礎。
而秩序敏感期是幼兒思維和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孩子會有強烈的按照原來的秩序行事的意願。
有研究表明, 秩序敏感期將影響孩子一生的品質,秩序感的破壞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扼殺孩子的自律感,未來可能會導致孩子做事缺乏條理
,比如衣服亂丟亂堆、作業學習用品從不整理收拾;長大後住所亂糟糟,工作中經常分不清重點……
然而,還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把孩子秩序敏感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視為「蠻不講理」、「找麻煩」,輕則指責批評,重則打罵或暴力「糾正」。
雖然父母要理解孩子秩序敏感期的「蠻不講理」,盡可能尊重孩子的行為,保證孩子的安全感和未來的自律感,但有時候發生一些無法左右的客觀情況,或者為了滿足孩子父母不得不花費過多的時間精力,
遇到這些情況時,父母要耐心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改變主意,而不是父母單方面地一味鎮壓。
秩序敏感期,也是父母幫孩子建立規矩的最好契機
小古是個自律的孩子,是小區裡媽媽們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爸爸媽媽也省心不少。
2歲起就會自己洗澡、穿衣服,自己洗小襪子,自己吃飯,平時還會幫忙掃地、擦桌子;
上學後,在媽媽的指導下,能自己每晚收拾書包、刷牙、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在幼兒園也很少讓老師幫忙呢,還總是喜歡幫老師擺小凳子、頒發教具,幼兒園的不多老師都很喜歡小古呢。
那是因為小古的爸爸懂得從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抓起。
秩序敏感期是培養孩子自律的黃金期,所以 當父母發現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時,別錯過這個幫孩子建立規矩的最好契機:
垃圾要扔垃圾桶而不能亂丟、紅燈停綠燈行不能亂闖紅燈、睡覺前要把玩具歸位而不能亂棄在屋子、
用完的東西物品要及時歸類擺放、故事要聽完一個再聽另外一個不能半途而廢、
每天上幼兒園前衣服物品要自己整理和準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讓別人幫忙……
父母給孩子建立這些規矩,有指導但不包辦,從一開始便給孩子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習慣,將受益終生。
PS:小編整理了最全最清晰的兒童敏感期列表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 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7259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