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發現了嗎?寶寶特別喜歡跟最親近的人耍賴,或是喜歡在家人面前又作又鬧。很多時候,因為媽媽感覺無奈、無力,甚至不知道如何面對寶寶無理的行為,為避「事態」嚴重只能順著寶寶的要求做,或是藉由談條件的方式解決寶寶哭鬧的問題。沒錯,當媽媽們這樣做時,你已經被寶寶吃定了。
當媽媽被寶寶吃定後,如何反轉這種狀況,讓寶寶就此「鬆口」呢?
寶寶吃定媽媽場景重現 場景一、大鬧餐廳
媽媽帶米粒去餐廳吃飯,米粒不但不肯好好吃東西,還故意將食物扔到地上。為避免米粒在公共場合哭鬧,媽媽只能好聲勸阻米粒的行為,可米粒完全沒有罷手的意思,故意向媽媽示威並大叫道:「這裡的飯不好吃,我不要吃!」為免「事態」嚴重,媽媽只得和米粒說,只要她好好吃飯,吃完飯就帶她去買玩具,這時,米粒這才重新拿起小勺。一場「戰爭」以米粒取勝告一段落。
場景二、大鬧「職業體驗館」
媽媽和米粒去職業體驗館,興奮的米粒滿場奔跑,無論媽媽怎樣阻止都不管用,只能跟在米粒後面追著跑。體驗「小空姐」時,米粒不服從領隊指揮,怎樣勸阻都不排隊,哭鬧著要第一個玩,弄得一眾小朋友只能等她「恢復平靜」。此後,米粒乾脆叫囂媽媽,要麼讓她第一個玩,要麼讓她玩手機,為免情況失控,無奈下,媽媽只能拿出了手機遞給米粒,米粒這才安靜下來。
場景三、大鬧玩具賣場
米粒過生日,媽媽帶米粒去買玩具,可沒想到米粒見到喜歡的玩具抱起來就不鬆手,都要買下來。媽媽起初不答應,告訴她,只能買一件玩具當禮物,見媽媽不聽自己的話,米粒當即坐在地上大哭不止。眼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媽媽只得妥協,答應米粒將她懷裡所有的玩具都買下來。
細想想,我們帶寶寶外出時,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吃定媽媽的寶寶沖媽媽發號施令,一次次逼媽媽就範。
哪些寶寶會「吃定」媽媽呢?
生活中,哪些寶寶對吃定媽媽這項技能很拿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堅持度高的寶寶有些寶寶天生情緒表達強烈,堅持度比較高,哭鬧時反應強度大且時間總會拖得很長,對於這類寶寶,媽媽常因不忍寶寶哭鬧上火或影響他人而一再妥協
·體質弱的寶寶有的寶寶因為早產或是體質原因體弱且容易生病,對於這類寶寶,媽媽們難免會加倍呵護,以致習慣性地滿足寶寶所有要求,不知不覺中被寶寶吃定了。
·父母年紀大的寶寶一些夫妻忙於工作,晚年才生子,父母老來得子必定視為珍寶,凡事都順著寶寶的心意,時間久了,寶寶便再聽不進一句逆耳的話,因為他們早已將父母吃定了。
你是易被寶寶「吃定」的媽媽嗎?
生活中,哪些媽媽容易被寶寶「吃定」?看看你在其中嗎?
·敏感型媽媽敏感型媽媽,堅持度低,或是愛面子,最怕的就是寶寶在公眾場合哭鬧,為平息事態,加上怕丟面子會立即滿足寶寶的要求。
·遲感型媽媽相較敏感型媽媽,有些媽媽對寶寶的行為常表現為「慢半拍」。打個比方,寶寶動手打了小朋友,家長卻因為「慢半拍」而表現得無動於衷,甚至認為這沒什麼,不予以積極管教,這類遲感型媽媽也易被寶寶吃定。
·焦慮緊張型媽媽焦慮型媽媽喜歡經常問寶寶,「這樣可以嗎?」生怕自己哪裡對寶寶照顧不周,不想被寶寶發現「弱點」後反被寶寶控制。
·愧疚型媽媽有些媽媽工作忙碌,平日裡陪寶寶的時間較少,因此心生愧疚,和寶寶在一起時會習慣性地滿足寶寶的需求,對寶寶有求必應,漸漸地便被寶寶吃定了。
媽媽如何反轉局面?
人是群居生物,寶寶們學會自律、自主、自理,清楚表達想法並理解他人的表述,是他們在群體生活中與人和諧共處必備的條件。
當寶寶吃定了媽媽,凡事順著寶寶的意行事,當他們長大進入集體生活後,會因為規矩與界限沒有建立而在生活、人際方面等方面遭遇許多不必要的挫折。為避免寶寶將來碰壁,媽媽們應從現在起反轉反擊,給予寶寶科學健康的教養。
當媽媽被寶寶吃定,如何翻身逆轉窘境呢?
反轉第一招、溫和堅定地和寶寶溝通
媽媽要反轉寶寶吃定自己的情形,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寶寶哭鬧時,既要避免馬上「求饒」,又要避免任事態失控。穩定好情緒後,媽媽應用溫和且堅定的語調告訴寶寶自己的想法,並要求他認真執行。習慣媽媽就範的寶寶起初會不予理會,但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寶寶就會知道媽媽是真生氣了,類似的事沒有妥協的餘地。漸漸地,他們便會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減少哭鬧的強度和頻率。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天生堅持度高的寶寶,這個過程可能會較長,媽媽一定要堅持下去,寶寶反應越大,媽媽反應越要淡定,等寶寶學會遊戲規則,對其健康成長將大有益處。
反轉第二招、教寶寶學習控制脾氣
媽媽要讓寶寶清楚,無論何時,哭鬧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寶寶哭鬧時,媽媽不必著急制止,可將寶寶帶到沒人的地方讓他自己調節情緒,慢慢冷靜下來。同時告訴寶寶,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和媽媽用語言溝通,暴力地拍打或是哭鬧解決不了問題。此外,媽媽還可就寶寶可能哭鬧的環節提前做足準備,以買玩具為例,可提前和寶寶溝通,這次出門只能買一件玩具,在獲得共識後再一起出門。總之,不能無原則地遷就寶寶,那隻會害了他。
反轉第三招、幫助寶寶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寶寶犯錯時,如果媽媽只以「不可以,不行,不要這樣做」等語言加以制止,寶寶很可能完全無視媽媽的警示,因為他們不清楚,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既然沒有正確的指示,為什麼不能藉由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呢?所以,當寶寶犯錯後,媽媽要清楚地告訴寶寶他錯在哪裡,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或是引導寶寶自己發現正確的做法,比如,寶寶和小朋友搶小汽車玩,媽媽在制止寶寶的同時,不妨對寶寶說:「玩具就一個,大家都搶就壞了,等小朋友玩一會,下一個就是你,時間很快,我們是不是應該一起等一會呢?」這種提示信息,一來明確了正確的做法,二來提示寶寶他很快就可以玩上玩具,有利寶寶更好地接受。
總之,當寶寶清楚可以做的界線後,他們就會慢慢在解決問題中學會正確的與人相處的方式,從而避免藉由哭鬧得不理智的方式解決問題。
簡單地說,如果家長自己設定的界線沒有堅持到底,或是設的界線自己做不到,那麼就很容易被寶寶吃定了。所以,在育兒過程中,家長給予寶寶的界線越清楚,寶寶越能更快地明白遊戲規則,並從中獲得安全感。相反,那些模糊的界限,有時可以,有時不可以的界定,只會讓寶寶思維混亂,找不到正確的處事方法,不利良好習慣的養成。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 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7015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