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思維,你也能和美國老師一樣發掘出孩子的潛能!
看點 在遇到挫折的時,孩子會出現想要放棄的念頭,這是因為他們在用一種固定型思維來否定自己。下文作者粒粒趙作為美國小學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美國老師如何培養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讓孩子在面對困難的同時,提出積極的應對方式,激發潛能。
成長型思維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提出的。她將人的思維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的(Growth Mindset)。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認為:先天的智力決定了你是否能夠成功。如果成功了那麼一定是你有過人的能力;如果失敗了,就是怪自己不夠聰明,無論多麼努力也不會成功。固定型思維會限制了孩子對後天努力的認知。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則會認為:後天的努力可以挖掘出自己潛在的能力。只要用正確的方式就可以解決面臨的挫折,從而找到成功的方法。成長型思維啟發孩子通過後天的努力來發揮先天的才能。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
1
認識錯誤的積極影響
沒有人喜歡犯錯,但沒有人不犯錯誤。錯誤往往帶來不好的後果,孩子也會害怕「錯誤」,不願意承認這個不友好的傢伙,甚至會找藉口逃避責任。
美國老師Catherine Reed在課堂上跟孩子一起進行頭腦風暴,看看「錯誤」是否也是一位好朋友,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想法。
學生寫到:
Somtimes mistakes are okey.(有時候犯錯誤是可以的)。
You failed it ,but you learned from it.(失敗了,但你從中進行了學習)。
積極的成長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不可怕這件事情。為培養成長型思維建立了一個觀念上的基礎。
2
學會區分事實和觀點
皮亞傑的認知心理學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運動感知階段(0-2歲)
前運算階段(2-7歲)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兒童的四個階段發展年齡快慢因人而異,但是不會有人跳過任何一個階段。
兒童在前運算階段開始形成個人觀念,並以自我為中心通過個人想像和從眾(以多數人的觀點)來理解事實。這個時期也是培養成長型思維的黃金時期。讓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對於孩子正確認知有很重要的幫助。
比如:孩子在玩耍的時候把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弄壞了。家長是否需要對此做出回應呢?
首先非常反對視而不見的護犢子型心理:「不就是一個玩具嗎,有什麼大不了的,賠你一個就是了。」
再者更加反對大包大攬的自我批判式心理:「都怪我,沒看好孩子。下次再也不帶他出來了。」
以上兩種做法損失的是一個訓練孩子思維成長的機會。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能夠幫助孩子成長型思維的做法呢?
承認事實:別人的玩具已經損壞了。這件事情給別人造成了損失是事實。
表達觀點:我覺得弄壞玩具並不是你的本意,你在玩得時候不小心。
解決方法: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補償對方的方法,那麼雙方都會很願意接受這個事實。亦或是道歉,亦或是用實際行動修補玩具都是可以接納的解決方法。
3
積極肯定和正確的讚美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後,要相應地讚美孩子努力化解問題的態度和能力。記得不要只是簡單讚美孩子「你真聰明啊!」如果你不確定怎麼說 ,這裡有幾個例子:
問題解決的的很棒!你的確對這個問題思考得很認真。
你的確已經做到最好了!可以看到你付出的努力。
你從不放棄!你真是一個有上進心的人。
你很努力!你知道如何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你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你做到了。
你一直有一個非常棒的態度!感謝你這麼積極。
你對別人很友好!謝謝你成為一個好朋友。
儘管很難但你依然努力嘗試!這麼做就對了。
4
轉變說話的方式
老師和家長的轉變會影響孩子,但真正內在的轉化還是需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在Carol Dweck中提到當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請給他們換一個說法。
比如,當孩子說「這太難了!」時,請引導他換一個說法:「這可能會花掉我一些時間」。
下面這張錨圖就是老師給孩子的一個指導,當孩子想要說出某一句經常說的喪氣話時,可以轉換成另外一句更為積極的、有指導意義的話。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也做了一份中文的對照表。放在教室或者家裡,可以隨時提醒孩子,不斷強化這些句子,也是對思維的不斷調整和訓練。
結語
大腦就像人的肌肉一樣,是需要不斷強化訓練的。成長型思維會讓孩子的大腦越來越強壯,面對挫折的時候總願意去嘗試更積極的方法。
註:本文轉載自「Gogolearning北美資訊」(ID:Gogolearning)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529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