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育需要的不是「把人綁住」,而是用「對的資源」,讓對的人留下來!

語恩| 2017-09-22| 檢舉

作者: 

林國源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日前,立法院召開了一場「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座談會,與會者多是偏鄉教育工作者,其中包含了本校的教務主任楊秉正主任。

秉正主任是台北人,到花蓮南區的玉里國中服務,迄今已經20餘年了。在他對教育品質的堅持下,玉里國中老師們達成了很多偏鄉學校、甚至都會型學校都難以企及的教學品質。他和老師們的努力,除了讓玉里國中榮獲2012年全國百大優質國中的殊榮外,也讓他在2015年獲得師鐸獎的肯定。

這樣一位選擇「久留」偏鄉的傑出老師,在座談會中,卻對「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草案想要「久留」師資而綁定6年、才能介聘到非偏遠地區服務的作法,表示了反對的意見。其實擔任教務主任工作的他,上台北開這場會前,才終於將今年的老師聘滿,而時間已經是開學後的第二個禮拜了,偏鄉缺老師的窘境,他感受很深。但他為什麼反對綁定6年呢?

因為比起「人」留在偏鄉,我們其實更需要「心」留在偏鄉的老師。制度或許可以綁得住人,但制度卻綁不住心。

▍他們有心,卻留不下來?

筆者在偏鄉服務20年,看過許多正式老師來來去去,雖然沒有綁定6年的限制,但在累積足夠積分才能介聘成功的規則下,其實也都留了好一段時間。這些老師留在偏鄉的過程,有些真是聞聲救苦地幫助孩子,當然也會有些讓人慨歎。但無論是前者或是後者,最終還是會離開。最後留下來默默為偏鄉教育貢獻心力的,反倒是一批長期代理的老師。有的忙著照護學生,無暇準備教甄,有些則是懷抱教育愛,卻一直沒能取得教師證。

這樣的的故事反覆上演,讓人不禁思索:究竟偏鄉師資的難題怎麼解決?是要靠師培公費生投入?還是讓偏鄉自辦教師甄選,留住對的人?

依現在的師培狀況來說,投入師培公費生,我個人是擔憂的。必須直言,師培需要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PISA測驗總負責人Andreas Schleicher曾經說過「一個教育體系的品質,不可能超越它的老師的品質」,台灣的師培從師專、師範院校公費生、開放師資一直到到現在,整體來說素質是向下走的。

當然我們也知道,師培生的錄取成績或教檢學科的通過率,不能當作判斷師資素質的唯一指標,因為教師工作在學養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對教育的熱忱與使命感。然而,我們試著從篩選到培訓過程,檢視一下師培體系,會發現「對教育的熱忱與使命感」從來不是一個指標,因為我們無法公平地為它打分數。

反觀這幾年投入偏鄉教育師資培育的民間組織TFT(Teach For Taiwan),成立迄今只有4年的時間,卻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這群年輕人很務實地從篩選到培訓,在「對教育的熱忱與使命感」這個指標上,透過持續地反思實踐,找到了一些方法,並且普遍獲得教育現場的肯定。除此之外,還有一批長期投入偏鄉教育的代理老師,他們都是有熱忱、有心留下來幫助孩子翻轉人生的老師,也是我們最應該想方設法讓他們「久留」的人。但這些卻不是「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主要關注的議題。或許在「久留」的政策的方向上,應該再深入問題的核心一點,將它修正成「讓對的人久留」。

▍解決早期逆境經驗,讓孩子更有向上發展的空間

偏鄉教育除了留住對的人外,另一個應該關注的議題是投入對的資源。其實我們常談論的「偏鄉」,指涉的比「偏遠地區」大上許多,偏遠地區因為交通不便所衍生的產業不發達、工作機會少、隔代教養、單親、家暴、酗酒、缺乏醫療資源等問題,導致學校教育的困難,才是我們所關注「偏鄉」教育。這些孩子多半具有保羅.塔夫《孩子如何成功》一書中所談到的「早期逆境經驗」:家暴、家人酗酒、父母離異、缺乏生活照料與情緒關懷……等,在許多偏鄉孩子身上屢見不鮮。

這些「早期逆境經驗」非但不利孩子的大腦神經發展,更長期讓孩子處於壓力荷爾蒙的作用之下。從筆者20年的偏鄉教育經驗中,也確實發現「早期逆境經驗」所導致的一些影響,包括專注力不足、閱讀理解能力不佳、自信心不足、無法延遲滿足等,這些都大大影響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也因此切斷偏鄉孩子透過教育向上流動的路。

所幸從這幾年腦神經科學的發展,科學家發現「早期逆境經驗」對身心的傷害,可以透過提供孩子身心照護而獲得改善(讀者可以從哈佛成長中孩童研究中心找到許多參考短片),這無疑是偏鄉教育的一線希望。然而,學校教育是否應該涉入家庭教育,更大範圍地去提供偏鄉學子身心照護,卻一直是教育界未有定論的一個議題。或許也因此沒有在「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中處理。

筆者的看法是:我們無力解決偏遠地區產業不發達、工作機會少以及其所衍生的隔代教養、單親、家暴、酗酒、父母離異等問題,已是一個既定事實。也因此我們可以確信,許多偏鄉孩子正飽受「早期逆境經驗」所導致的身心傷害之苦。我們不能坐視不管!一方面是因為沒有人應該在出生時,就被決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二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少子化的今天,政府有責任讓每個孩子在未來,都能成為身心健康並且具有生產力的國民。

衷心期待「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能夠留住對的人、投入對的資源,讓偏鄉教育看見光明。筆者建議,在「留住對的人」的思維下,條例草案第5條「專為偏遠地區學校辦理之甄選」一項,可以將原本的「先甄選再久留」,修正成先久留再甄選,讓已經選擇久留偏鄉的老師可以利用假日或寒暑假完成師培與實習,取得教師證後再參與專辦的甄選。至於「投入對的資源」,筆者則主張偏鄉學校可對家庭功能缺失的學生予以住宿安置,並且安排具輔導背景的住宿生輔導員,提供「早期逆境經驗」對腦神經發展影響的專業知識與輔導策略培訓,積極給予關懷與照護,緩解「早期逆境經驗」所導致的不利身心發展。

(作者為花蓮縣玉里國中校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471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