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3件事 讓你 教育孩子「事半功倍」,最重要的就是:改變 自己說話口氣開始...
(圖片來源: chanpin100)
養孩子是需要技術,
尤其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時,
稍不留意,
要麼可能把孩子養成了「玻璃心」,
事實上,養孩子的過程,
也是父母重新審視自身、
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趕緊接著看下去...
父母的有些說話方式,
有時直接決定了事情的發展走向,
甚至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改變說話語氣, 能讓孩子乖乖地聽從教導, 事半功倍。
1. 少說「別」,正面講
晚飯後,
依依自告奮勇地幫忙拖地板。
他用自己的小水桶
接了滿滿一桶水,
正要拎出衛生間,
媽媽大喊一聲:
「別動,別打翻了!
怎麼裝這麼滿呢!」
大人總是不信任孩子,
老覺得不提醒孩子,
他們很容易把事情搞砸。
但我們經常發現,
越是擔心一件事, 這件事情就越是會發生。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
曾做過一個試驗:
他要求參與者
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
結果人們的思維
出現強烈反彈,
很快在腦海中
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這就是『白熊效應』
體現了一種心理暗示。
同樣的,
家長越是告訴孩子「不要打翻」
越會在孩子的腦海中
勾起打翻東西的場景,
以及爸爸媽媽暴跳如雷的畫面。
心中一緊張,
水桶不由自主真的被打翻了。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
繞遠路的思考方式,
對孩子來說,
理解起來相當困難。
家長不如一開始
就告訴孩子少接點水,
更直接了當。
用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
用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用離開那裡代替別靠近。
簡言之,
警告太難理解, 直接鼓勵效果更好。
(圖片來源: racingmama)
2. 少質問,多引導
小琪下午跟媽媽去幼稚園,
路上遇到了鄰居劉阿姨。
媽媽讓小琪打招呼,
小琪有點沒睡醒,
聲音很小。
晚上回家,
媽媽怒氣衝衝地質問小琪:
下午為什麼不跟劉阿姨打招呼?
爸媽動不動就問孩子
為什麼、怎麼又,
這背後通常隱藏著
指責、焦躁、不耐煩。
而孩子心裡
或許都不知道為什麼
我不為什麼沒打招呼啊,
就是沒睡醒嘛!
可面對家長的質問,
孩子又不得不找個理由來搪塞。
質問會讓孩子害怕, 選擇「說謊話」。
其實,讓孩子思考『怎麼做』,
比質問更好。
比如小琪媽媽可以這樣問:
「見了叔叔阿姨該怎麼做呢?」
再比如,孩子不小心做錯事,
家長應該正向引導:
「你看這個該怎麼做才好呢?
我們一起看看還有什麼辦法。」
家長心平氣和的語氣、建設性的態度,
能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理念,
今後遇事不會火冒三丈,
更不會用撒謊來逃避責任,
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3. 少畫 X,多畫 √
維維在客廳牆上畫了一隻小貓,
媽媽下班回家看到了,
頓時火冒三丈,指責說:
「你怎麼又在牆上亂畫,真不聽話!」
當父母武斷地給孩子的品格下定義時,
孩子心裡會出現
自己=壞孩子。
直接進行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否定,
是造成孩子不乖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人尚且不能 被隨意貼上壞標簽,
何況內心 如一張白紙般的孩子呢?
正確的做法 是指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而不是人身攻擊。
只有糾正行為而不否定人格,
孩子才知道錯在哪裡,才會進步。
建議家長批評時對事不對人,
要說「在牆上亂畫是不好的行為」,
這句話針對的是不好的行為,
孩子本身不是壞的。
孩子就像幼小的植物一樣,
受到光照才會成長得更好。
幼兒園之所以會用『小紅花』來鼓勵孩子,
是因為針對幼兒的正向刺激
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心平氣和的父母, 才能養出高 EQ 的孩子! 這就是我們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
(文章來源)
參考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4466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