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統訓練中的機械化反應指的是受訓者機械性地執行老師/家長的要求或機械性地重複周圍人的言語或行為,就像一個機器人,沒有思想,沒有主見,只會被動服從,聽令行事。
造成機械化訓練的常見原因:
一是同一訓練內容反覆長期訓練,形成機械化反應;
二是用逼迫式的方式強迫受訓者訓練,受訓者為了逃避身體上的痛苦,只好身腦分家,機械性地服從;
三是像訓小獸一樣,完成動作就獎勵美食,受外在驅動力的吸引,受訓者見到零食就動,形成機械式條件反射。
機械化訓練造成的後果:受訓者變得面無表情或目光呆滯,一旦沒有了指令,受訓者就會六神無主,無所事事,漫無目的地四處走動,無緣無故地吼叫,或者重複地做著某些動作。
惠心千愛湛江教研中心自2017年3月營業以來,接收過好幾例因機械化訓練而出現機械化反應的案例,《我非孤獨》集訓班裡的瑩子就是其中一例。
瑩子剖腹產出生,很愛哭,兩歲時還不會說話,情緒易失控,動不動就大哭大叫,經醫院診斷為:自閉症傾向。三歲時在當地某機構訓練感統,訓練到11個月時,媽媽發現瑩子總是需要大人下指令才知道要做什麼,獨自一人時就看著天花板發獃。媽媽感到不對勁,果斷停掉了訓練,經多方打聽找到惠心千愛。
瑩子來到訓練中心的第一天,在媽媽的帶領下比較順從地完成訓練任務,是集訓班裡最聽指令的一個。瑩子大肢體能力發展較好,而且肌肉結實,能量足,胃口好,我們認為瑩子進步應該會比其他孩子要快。然而訓練一周後,孩子們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唯獨瑩子進步最慢。在媽媽的「陪伴」下,瑩子機械化地表現著自己、機械化地笑、機械化地跑、機械化地按照媽媽的指引去做訓練。
我們觀察到瑩子媽媽帶著瑩子千里迢迢來到湛江訓練,對《我非孤獨》集訓的效果寄以非常大的希望,壓力不少,以及能感受到媽媽長期帶瑩子做訓練以來因能量不足所表現出來的不耐煩。就連瑩子也能感受到了媽媽的焦慮和煩躁,為了不再惹媽媽,也為了保護自己,小小年紀的瑩子就懂得指揮媽媽:「媽媽,你坐下」。然後找穿著紅色工作服的老師:「老師,抱抱我! 」在親子遊戲時,瑩子不要自己的媽媽抱而是跑去找其他家長:「我要西西媽媽抱、我要西西媽媽抱」。
王臻惠老師看出瑩子的問題所在,遂指導中心的老師讓媽媽上課期間不准跟在瑩子身旁,適當時還要請媽媽離開訓練室,讓瑩子自由探索。
沒有了媽媽的「跟從」和指令,瑩子就像正在航行的一艘船突然沒人掌舵了一樣,停住了,沒有了目標,沒有了方向,無所事事,躺在地上呆呆地看著天花板。那樣子,讓媽媽心疼得掉眼淚,也慌得丟了神,瑩子的臉上甚至開始出現白斑,讓媽媽非常地擔心。

瑩子就這樣發獃了兩天,我們開始介入,一會把她從發獃中帶出來,一會又任她自由發獃,就這樣反覆交替著進行。漸漸地,我們發現瑩子的眼神開始變化了,雖然還是躺在地上睜著眼睛向上看,但是眼睛並不是呆呆地看著某處,而是在「觀察」著天花板上的風扇、牆上的畫、窗戶……「觀察」一會兒,就起來沖跑一下,然後又躺下。再後來,開始跟小朋友有少許互動,會請求老師幫忙,還會自己上設備。
在幫助瑩子的同時,我們教會媽媽觀察瑩子的變化,解釋機械化訓練對瑩子的影響,並指導媽媽放下焦慮和壓力,用「玩」的姿態輕鬆愉悅地陪伴瑩子練感統。還需要留有空間給瑩子自由探索,媽媽只需要呆在某個角落裡遠遠地欣賞著孩子,當瑩子遇到挫折來找媽媽時,媽媽只需要緊緊地擁抱她,給她微笑、溫暖、力量和安全感。

在媽媽的努力配合下,瑩子一天一天在進步。一個月後,媽媽反映瑩子情緒穩定了,即使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大喊大叫,也很快就轉換過去。特別是媽媽在惠心千愛的家長講座中學會情緒處理技巧後,在孩子還沒大叫前就已經把孩子的情緒化解了,瑩子變得更容易溝通了,臉上的白斑也逐漸消退。瑩子又變回以前那樣可以獨自玩耍,語言能力、自我表達能力、聽指令等能力都在不斷地提升中。
機械化訓練給瑩子帶來的機械化反應在惠心千愛的專業幫助下被打破了,但還需要繼續訓練,需要繼續用足量、針對性的感統訓練方法來鞏固新網絡,直到舊網絡(機械化反應)消失。瑩子的感統訓練方法要兼顧打破舊網絡、彌補過去成長的不足、滿足當下成長需求等三方面的任務,壓力不少。瑩子媽媽感嘆:如果瑩子在2歲時就能接受到惠心千愛的幫助,那該多好!
是啊!目前還有多少孩子正在接受著機械化訓練呢?
感統訓練是身心互動的過程,也是身心互動的結果。機械化訓練,身腦分家,違背了感統訓練的目的——促進腦網絡的連結。足量、針對性的感統訓練方法才能長期幫助孩子全面、持續地成長。
希望借瑩子的故事解放更多正0-6機械化訓練的孩子。0-6歲是感覺統合能力發展的優勢期,7-12歲是最佳調整期。孩子的一年大於成人十年的發展,孩子等不起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