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常說這5句話,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而第三句你天天在說

mimi| 2017-09-09| 檢舉

語言是有魔力的,特別是媽媽的語言不僅牽動著孩子的心,更指導著孩子的一言一行。家長常說這5句話,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而第三句你天天在說!

下面的5句話,媽媽最常說,對孩子的傷害也最大!

(1)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孩子用勺子舀湯,不小心灑出來,弄髒了衣服。一旁的媽媽立刻喊起來: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舀湯要用碗接著,都聽到哪裡去了!」

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場景,孩子不小心犯了一個小錯誤,甚至都不能算是錯誤,被媽媽看到了,十有八九都是這麼說孩子的。

可能沒有過多責怪的意思,卻在不經意間傷到了孩子。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就是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說過那麼多次了還記不住」、「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耳朵長到哪裡去了」……

你可能只是脫口而出,習慣了,但對孩子就是一種催眠,他會認為自己就像媽媽說的那麼笨,說了很多遍的事情都記不住。久而久之, 會讓孩子情緒低落,失去自信。

(2)我說不行就不行!這是很多媽媽的殺手鐧。當遇到狀況,孩子怎麼說都不聽,你已經忍無可忍的時候,大多都會搬出這句話!

 

特別是在人多的情況下,比如說帶孩子去超市,孩子看中了某款玩具非要不可的時候,媽媽都會對孩子說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通過這句話來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決心」。

媽媽們喜歡用這句話來宣示自己的「權威」:我是大人,我說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小孩子就得聽我的。效果確實令人滿意,孩子開始害怕,並且對你言聽計從。

然而,大多數媽媽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卻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懼怕並不代表信服,服從可能只是孩子的「緩兵之計」。說的多了,孩子會慢慢醒悟過來,很有可能變本加厲。

 

 

(3)我數三下:1,2,3…「我數三下,你必須給我過來乖乖坐下,1,2,3……」「數到3你還不出來,看我怎麼收拾你!」。

這是媽媽們最常用的招數,對付孩子不聽話或者磨蹭。剛開始用的時候,孩子會以為媽媽在跟自己玩,或者知道媽媽馬上就要生氣了,都會乖乖聽話。

但是同一招用得多了,孩子也會免疫的。反復如此,孩子自然不當回事兒了,媽媽就會理所當然地給孩子貼上「不聽話」、「不懂事」等標籤。

 

原本孩子只是磨蹭貪玩,卻被貼上了許多的負面標籤,這個人還是自己的媽媽。次數多了, 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是個「壞孩子」,渾身都充滿了缺陷,不然媽媽怎麼會這麼說呢?

(4)這孩子就這樣,別管他!孩子年紀小又天生愛玩,在公眾場合或者親戚朋友面前鬧一鬧小脾氣,無理取鬧一下的都很正常。

但是媽媽通常不願意「體諒」孩子的這種行為,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給孩子和自己找一個藉口: 他就這樣,不用管他!學習上也是同樣的:就不是學習的料,認命吧。

 

在孩子看來,爸爸媽媽這麼說,就是已經放棄自己了,認為自己真的「就是這樣,管不好了」!慢慢地, 孩子也會被催眠,放棄改正自己,破罐子破摔。

媽媽隨口一說的話,卻早已經不動聲色地剝奪了孩子改變自己和超越自己的機會。一旦孩子信以為真,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他都會變得越來越消極。

(5)這有什麼好怕的!孩子去醫院打預防針或者遇到什麼害怕的事,為了給孩子壯膽,媽媽都會對孩子說: 「這有什麼好怕的!」

這句話表面上看是媽媽為了鼓勵孩子,故意把困難描述得小一點,讓孩子有勇氣面對。但你想過沒有,在大人眼中不值一提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天大的困難。孩子小的時候怕打針吃藥,怕打雷天黑……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媽媽故意弱化這些困難,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這麼膽小怕事,真的很沒用!

鼓勵孩子有很多種辦法,比如先肯定這些困難,讓孩子在心理上得到認同,再去思考如何解決。孩子就不會產生自己無能的想法,也不會一直自我懷疑。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有的媽媽喜歡正面鼓勵,有的媽媽則選擇用激將法。但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另外,教育孩子一定要做到這2點,才能事半功倍!

(1)及時鼓勵孩子,給予肯定。不要覺得教育孩子就是要告訴他哪裡錯了,其實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也很重要。這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能促使孩子更加獨立地處理問題。

(2)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老師,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天然的榜樣。教育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成為想讓孩子成為的人,給孩子一個天然的參照物。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是這個道理。媽媽隨口的一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和打擊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禪是一種境界,教育是一場修行。不去用心領悟,把一些現成的經驗掛在口頭,這不是禪。

真正的教育,是用心去教,用愛去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3003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