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的寶寶五大能力發展規律和特點

(ಠ ಠ)| 2017-09-05| 檢舉

從3個月開始,寶寶就喜歡雙手相握,在眼前玩耍,小手就像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玩具。現在,寶寶的雙手靈巧多了,在吃奶時能抓住媽媽的衣服,會抱著媽媽的乳房。把玩具給寶寶時會發現,寶寶抓握玩具比以前牢固,而且抓住東西保持的時間至少也有半分鐘。寶寶的兩隻手都可以抓起物體,沒有左右利手之分。這個月齡的寶寶,5個手指頭沒有分工,抓握時還是滿把抓。

寶寶會主動伸出手去夠玩具,但是搆不著,這是因為寶寶手的動作和視線不協調,有時手在物體周圍轉好幾圈才能抓到。寶寶通過視覺看到物體,然後伸出手,靠手部的觸覺去感知物體,然後抓握住這個物體,這一系列的活動是兒童抓握動作中逐步形成的眼和手,即視覺和觸覺的協調運動,這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認知

寶寶對圖案的認識從面孔開始,經歷了從輪廓識別到細節區分,從簡單對比到複雜對比的發展。2個月的寶寶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圖案邊緣,但他也開始注視圖案的內部特徵,這個時候的寶寶還沒表現出對不同面孔的偏好。3個月的寶寶開始觀察面孔的五官細節,能從人群中認出自己的媽媽。

寶寶的立體知覺是在不斷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如果在寶寶面前拿著東西晃來晃去,他就會迅速防禦性地眨眼睛。對撲面而來的刺激物高度警惕的反應,就是他通過觀察運動來感知立體知覺的表現。

2、3個月的寶寶已經對雙眼線索有了反應,他對運動物體的三維感知逐漸熟練,頭部轉動、身體轉動等運動經驗有助於寶寶獲得立體知覺。例如,躺著的寶寶只能看見懸掛玩具的橫截面,而轉頭、扭身後,寶寶看到了玩具更多的面。由此可見,運動發展提供的經驗推動寶寶從二維平面世界向三維立體世界的邁進。

語言交流

3個月大時,寶寶就能夠區分出父母的語音,當他聽到那些語音時,他會更容易停止哭泣,可能會微笑,並且會把頭轉向說話者,雖然寶寶也可能仍舊會哭泣、眨眼,或對大的噪音產生驚跳。

從2、3個月起,寶寶進入語言自發發聲階段。這時寶寶雖聽不懂爸爸媽媽說話,但成人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與他說話,讓寶寶學習發聲。這時還可模仿寶寶的發音,以激起他發聲的興趣。即使寶寶不跟隨爸爸媽媽發音,成人也要堅持多對寶寶說話,這有利於寶寶早期學習語言。父母應該系統地提供感官刺激,多帶寶寶觀察周圍環境,有利於寶寶愉快地發聲。

這時,寶寶最早的像語言式的聲音開始出現。這些發音,即所謂的「喁喁而言」,是一種自然反射,它們包括一些深喉音(例如「ku(枯)」和「gu(咕)」)及許多元音(例如「o-o-o-u-u-u(哦-嗚)」)。一般來說,當寶寶感到舒適和平靜時,就會喁喁而言,這也是爸爸媽媽與寶寶交流的結果。

社會性

寶寶出生兩個月以後,寶寶就對媽媽的面部表情有了情緒反應,他開始凝視媽媽的笑臉,每當媽媽逗他、跟他說話的時候,他會很開心地笑和揮動手腳,偶爾他也會模仿媽媽的動作,如果媽媽面對寶寶時多次伸出舌頭,他也會做同樣的動作。寶寶的情緒表達開始於容易被人理解的情緒,比如最初他用微笑表達開心,用哭聲表達悲傷。寶寶學會不同的情緒表達有益於幫助寶寶瞭解周圍的世界,促進寶寶的認知發展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寶寶的社會交往能力和情緒發展在說第一句話之前就開始了。寶寶很快就學會了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和表達情緒。現在,寶寶開始學會了自得其樂,他會專注於感興趣的東西,用好奇的眼光觀察著每樣東西,甚至包括鏡子裡的自己。如果你把寶寶放在鏡子前面,他會很喜歡盯著自己或別人的鏡像看,當然寶寶現在還意識不到鏡中是自己的鏡像,他會表現出對媽媽的鏡像感興趣,寶寶會對媽媽的鏡像微笑,觀看,甚至發出咿呀語聲。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爸媽大補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256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