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2-3歲的寶寶管教方法!寶媽們應該體會的到,這個年齡的孩子,簡直是任性到你沒辦法!這個年齡教育用打罵?那也太沒水準了!
這篇是2-3歲篇, 還是那句話年齡只是大概分區,只要在這個範圍左右的都可以來圍觀一下啦。
Trouble2的寶寶想想就很難搞啊,不管多麼逆天的要求都敢提啊,比如:
如何在睡前拖延上床時間;
如何穿著媽媽的高跟鞋下樓;
如何手裡拿著一個比自己臉還大的皮球,在不鬆手的前提下穿上衣袖。
一、這個階段寶寶哭鬧的常見原因
1、秩序敏感期與周圍環境的格格不入。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寶寶在這個階段會變得非常難以變通,甚至「不可理喻」。
寶寶在做事情之前,大腦裡會有一個特定的程式,而且認為事情只能按照他的設想發生,一旦設想的程式被打破,他就會發火。比如:
樓梯必須自己上,誰扶我一把,抱歉,本寶寶非但不領情,我還要倒回去從第一階重新上;
餅乾我要自己拿出來,誰幫我拿出來了,對不起,給本少爺放回去,我要重新自己拿。
光是上述情況,還不足以讓寶寶哭鬧,大不了滿足他就是了。
關鍵是很多執拗期的表現,根本就無法滿足啊。比如,非要先穿鞋再穿褲子,比如在沒帶水杯的情況下,非要用自己的水杯喝水。
總之,氣量不夠的媽媽分分鐘被氣死有木有!
此時的寶寶看上去非常「喜歡胡鬧、而且比任何時候都任性」。
媽媽們常常會有無力回天的趕腳,能做的、不能做的老娘都做了,依然平復不了孩子的哭鬧。
2、走向獨立、證明自身控制力進程中遭遇重重阻礙
2歲之前,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先把自己捋順了,基本都是圍繞自我這個小中心轉圈圈。
掌握的本領越發多了之後,他們就不滿足於控制自己了,從摸索自己能幹什麼開始,轉變為: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轉而開始控制別人。
所以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開始跟大人作對,試圖讓大人遵從自己的想法, 每天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不要!
大人說看完電視以後刷牙睡覺,不行啊,我還要玩會兒積木。
說好了只吃一個霜淇淋,不行啊,吃完了好像沒吃夠,偏要再吃一個!
說好了先到先得,不行啊,明明我現在、立刻、馬上就要玩到啊。
總之,就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拒絕大人,有各種花樣的想法去討價還價。
這當然讓爸爸媽媽們很火大了啊,從前指哪打哪的聽話小玩偶,現在你說東他偏要說西。
媽媽們更相信了那句話,果然是越大越調皮啊, 你最懷念的永遠是養娃的上一個階段。
3、渴望獨立又渴望被愛的矛盾衝突
2歲之後孩子既想衝破束縛標榜獨立,但是又時時刻刻的需要驗證: 媽媽是愛我的。
所以這個階段寶寶哭鬧,不像小時候一樣一味的哭,也不像更大的孩子一樣跟你頂嘴或者生悶氣遠離你,而是一邊嘴裡喊著不要、拒絕著你的要求,一邊更加粘你,想讓你抱抱他。
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法來證明媽媽依然愛著自己,緩解內心焦慮。
既渴望獨立,又不想失去媽媽的支持、讓媽媽失望。
一邊惹你生氣,一邊向你索愛,是不是很糾結很矛盾?說白了就是想在媽媽的支持下「為非作歹」。
所以在失去支持的時候,他們會越發的憤怒,憤怒的不僅是事情失敗本身,更憤怒媽媽對自己的不支持、進而懷疑是不是媽媽不愛自己。
二、家長要怎麼做?
2歲之後的寶寶,說什麼他基本都可以聽懂了,一些簡單的規則,也能接受了,這個時候除了延續之前的行為教育之外, 語言教育也有一定作用了。
1、給執拗期的寶寶多一些理解
對寶寶的合理行為與要求,既要滿足且要鼓勵;對寶寶的不合理要求則要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採用強硬手段。
2、對於一些常規的活動,設立切實可行的規則
何為切實可行?可以參照兩個標準:
一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水準(不要讓孩子許他能力範圍之外的、或根本做不到的承諾);
二是儘量徵求孩子的意見(如果可以商量的,家長儘量不單方面設規則)。
規則不僅不會限制孩子,相反,會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因果聯繫,並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預測, 這反而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比如,跟孩子說好了,如果不刷牙,那麼睡前故事就沒有了。
如果他堅持不刷牙,那麼當媽媽不給他講故事的時候,雖然他不想接受還是會哭鬧,但其實也做好了不能聽故事的準備。
一次兩次三次可能還是哭鬧,但只要你態度堅決、不妥協、不搖擺,孩子自然會放棄無用的抗議,最終適應這些規則。
3、對不合理的要求,堅決Say No,但是態度溫和
這個階段的寶寶有太多不合理的要求了,他們試探著衝破每一個規則,打破每一條底線。
所以適當的拒絕是必須的,而拒絕後會哭鬧也是一定的。
不要粗暴的制止孩子哭,不管大人覺得要求多麼不合理(比如,非要搶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鞦韆),那都是發自孩子內心的願望,願望破滅了,最起碼也是要哭一哭的。
不要因為是「無理取鬧」就否定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甚至打罵。
我們應該做的是: 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寶貝,我不能同意你的要求。
媽媽知道你很想玩鞦韆,可是現在不行哦,有小朋友正在玩,我們要等。
如果你覺得很難過可以哭一會,如果你想媽媽抱,媽媽也可以抱抱你。
當你想好了不再搶、好好排隊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回去玩。
4、不要打罵
如果孩子特別讓你抓狂,試著從現場抽離出去,去洗手間做幾個深呼吸、去廚房喝杯水,給自己一個暫停鍵,避免讓情緒惡化最後失控發火,甚至打罵孩子。
發洩完之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和內疚,甚至因此補償孩子,妥協之前的堅持, 那就真的前功盡棄了。
5、爸爸媽媽不要做習慣的破壞者
如果按前一篇文章()中的建議堅持下去,那麼這個時候的孩子應該已經知道了, 不需要通過發脾氣, 好好說話一樣可以達到目的。 那麼父母就千萬注意不要出現「理所應當」的心態,去破壞掉這些習慣。
很多時候哭鬧是因為被忽視,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不要因為孩子好好說話,就忽略他的情緒。
如果這種情況很頻繁,就會傳遞給孩子一個錯誤資訊: 我好好說話媽媽不會聽,非要大哭大鬧才值得被回應。
孩子哭鬧,也別忘了從自己身上找一下自己的原因哦。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粉絲團【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1714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