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能選擇父母,你有信心他們還會選你嗎?
——睿媽
芬蘭的一家公益機構拍了一個視頻,視頻里有一家收容父母的孤父母院。在這裡,每一對父母都是「備選項」,他們關在一個個「籠子」里,等待著孩子們的選擇。
一對漂亮可愛的姐弟,被領進了「孤父母院」,開始面試一組組的父母。他們來到了第一組父母的籠子前,這對爸爸媽媽坐在書房裡,看起來知書達理,衣著考究,和藹又有教養。
接著,他們又見到了第二組父母:溫暖的廚房,媽媽在給爸爸倒橙汁,兩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歡笑,媽媽看到姐弟倆,熱情地倒了果汁想遞給他們。
第三組父母在郊外推著嬰兒車散步,他們看起來非常愛孩子,也很期待有新的孩子的到來。這位爸爸蹲下來向孩子們發出帶著邀請的微笑,姐弟倆也笑得很純真。然而姐弟倆卻被拉走了,這位父親失望地低下了頭。
最後,他們來到了第四組父母的籠子前:凌亂不堪的臥室里,爸爸醉醺醺地破口大罵,媽媽衣著光鮮卻也不依不饒地向丈夫開戰。孩子們立刻變得膽怯、驚恐、不知所措。
如果你們是孩子,會選擇哪一組當父母呢?相信大家心照不宣,只是短片的結局卻讓人震撼,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結局是,孩子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在不斷爭吵的父母后面,姐弟牽著手,緊張害怕、低垂著頭,走向永遠在互相指責的父母+滿目瘡痍的家。
這則短片向我們折射出了諸多家庭的一些問題,孩子是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父母的,哪怕他們處於一個處處充滿了爭吵、暴力的家庭,也只能選擇默默承受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痛苦。這種痛苦甚至會伴隨他們一生,永遠都無法癒合。
01
夫妻關係是怎樣影響到孩子的?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長必讀講堂」特邀講師範葳老師(點擊閱讀原文即可欣賞范葳老師更多精彩文章),曾經給一個患有抑鬱症的11歲的男孩做心理治療。
經過訪談溝通發現,每當小男孩的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就陷入抑鬱。父母停止爭吵,帶著孩子求醫問藥,孩子則好轉一些。接著父母又不管他,繼續爭吵,孩子的抑鬱又開始滋生。如此循環往復。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抽菸、喝酒、叛逆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孩子怎麼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卻很少從自身找原因。正如上面的小男孩一樣,每當心理抑鬱時,父母總是在關心孩子本身,卻忽略了根源是在自己身上。
孩子出問題,大部分原因都在父母身上。父母婚姻的質量,相處的模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父母恩愛,孩子的性格就容易開朗活潑,更有安全感,情緒更穩定,抗壓能力更強,會更好地跟人相處、合作。
如果父母關係不好,比如愛打架,孩子也會由於耳濡目染變得喜歡暴力、脾氣暴躁,像父母一樣大吼大叫;喜歡相互指責,這樣的相處模式就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處世方式,導致孩子沒有責任感,愛推卸責任;或是感情淡薄,兩個人常常靠通過孩子來交流或維繫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被過多關注或干涉,性格會變得任性和自私。
尤其是,當父母的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會主動去做一些自我傷害的事情,目的是拯救父母的關係,平息家庭衝突,充當家庭的保護神。如果無效,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受挫感,對他將來建立自信自尊有所阻礙。
02
如何維護好夫妻關係?
每個家庭都勢必會產生一些問題,再完美的父母也會出現矛盾。聰明的父母都會保持學習的心態,允許兩個人存在分歧,學著彼此分享和並存。關注對方的善意和長處,而不是總在挑毛病。
當婚姻出現問題時,他們往往會想:婚姻走到今天,我應該負有什麼責任?這個思考會促進婚姻往好的方向發展,從而產生積極的改變。
即使吵架,也會避開孩子,就事論事,絕對不使用任何諷刺、挖苦甚至羞辱對方的語言。爭論完了,馬上和好,有錯的一方道歉,沒有錯的一方表現出大度和寬容。
如果實在實在沒有忍住,當著孩子的面兵戎相見,他們也一定會在事後向孩子道歉,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的問題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不關孩子的事情。爸爸媽媽只是意見不合,但是還深愛著彼此,深愛著孩子,讓孩子無比安心。
而那些愚蠢的父母呢?不僅針尖對麥芒,甚至還會大打出手,當著孩子的面把家破壞成一個慘烈的車禍現場。這些都還不夠,為了能夠在這場戰爭中得到盟友,他們還會把孩子拉進戰爭的旋渦,讓孩子為他們的錯誤買單。
婚姻就像鐘擺,時好時壞是常態。孩子也是一樣,成長過程中難免磕磕絆絆。所以聰明的夫妻都會拉著手吵架,我們也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最後用伯特·海靈格的一段話結束:「健康家庭宛如平地,孩子會成長為挺拔的大樹;而有問題的家庭宛如懸崖,孩子會成長為奇形怪狀的樹。」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6150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