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坐地鐵,在人流中看到一位身懷六甲的媽媽,站在進閘門外不舍的跟電梯那頭的兒子說:「兒子,想媽媽了就給媽媽打電話…」
小男孩抹著眼淚,被身旁的兩位老人帶進了電梯,男孩媽媽看著電梯啟動後,才轉身離開...
看著這位媽媽漸遠的背影,有種說不出的難受。
自從做了媽媽後,最不忍看到的一幕,便是與孩子分離。
相信這世上大部分的媽媽,都不願意骨肉分離,種種原因不得已才跟孩子分開,讓他們成為人們口中的留守兒童。
01
工作中認識一位媽媽,開過幾次會後我們互換了微信,成了好友。
在她的朋友圈,我常常會看到一些傷感的文字:
「幼兒園老師說周末要陪小朋友做一副樹葉畫,我很喜歡也很想陪孩子做手工,卻沒有時間去做,每當這種時候心理就有深深的遺憾,時間慢一點吧,不要讓我錯過寶貝太多的成長,寶貝,媽媽希望你在沒有媽媽陪伴的時光里也能快樂勇敢的奔跑。」
「寶貝,媽媽知道你想媽媽,不哭,媽媽很快就回來看你。」
…
有次跟她吃飯,我忍不住問了她:「既然這麼不舍孩子,為什麼不接過來一起?」
她聳聳肩,嘆了口說:「家裡老人不願意出來。」
我說:「孩子上幼兒園了,可以找個接送的阿姨啊。」
她低頭不語,我知道她眼中有淚。
後來她說:「在這邊的開銷太大,接送也不便宜,我們還有房貸和車貸。」
那次飯局,我們吃了很久,聊了很多,她還給我看手機里存著的女兒的照片,小女孩圓嘟嘟的,扎著小馬尾,非常惹人喜歡。
從餐廳出來後,我們各自回了家。在計程車上她發來微信說:「今天很感謝你做了我三個小時的傾聽者。」
02
另外一位媽媽,Vera是前公司兼職的同事,我很佩服她。
女兒出生後便辭職回了家,這一呆就是三年。
我問她是如何做到帶孩子工作兩不誤的?
她說,哪裡有什麼法子,就是跟時間死磕唄,全職帶娃又想工作,唯一的辦法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讓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刀刃上。
我問她:「你這樣,不辛苦嗎?」
她說:「非常辛苦,但我能抗住,最讓我扛不住的是把孩子送回老家。」
據我所知,vera的兼職工作量並不少,基本每天需要花費她4個小時的時間來打理。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是最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隨便一個突髮狀況就會打亂你精細安排的計劃,如生病了、把牛奶杯打碎了、哭著要你陪他玩了、要陪睡了、出去遛彎了、自己穿不起衣服了、食物弄髒了…
她說她的時間很零散。早晨6點起床便要開始準備好一天的食物,洗切好放冰箱備用;中午待孩子午睡後,她就抓緊工作;等孩子午睡起來,她便開始陪玩到下午四點;然後接著做晚上的晚餐。
一般會在20點左右將孩子哄睡,之後的時間她會爭分奪秒的過,因為,晚間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工作、看書、看電影、休息、和老公聊天...
對於這樣的生活,她滿心歡喜,樂此不彼。
不過,她最終還是沒能逃過把孩子送回老家的經歷。
有了二胎後,vera的孕反應一直很重,直到孕5個月還聞不了油煙味,也打理不了女兒的瑣事,老公心疼她,便和她商量後決定暫時將女兒送去爺爺奶奶那裡。
女兒回去後的那幾天,她整個人像是被掏空一樣,無所適從。
她說:「若不是孕期反應,我是不會把孩子送走的。」
03
在社交網上,常常有些評論非常刺耳。
看到一對父母與孩子分離的視頻,就撲風追影的發表言論,大肆評判這些父母如何如何差勁,什麼生而不養的話,信手拈來。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都會選擇關閉瀏覽器,兩耳不聞窗外事,圖個清靜。
沒做媽媽前,我跟他們一樣,看到這樣的新聞會憤怒,會暴躁,可是現在我不會了,我深知為人母對孩子的那份不舍。
孩子是媽媽十月懷胎,從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骨肉連心,分開,怎會不痛呢。
前陳子,微博上有位媽媽當眾將3歲的女兒踩在腳下,路人看不下去跟她理論,女孩的媽媽吵的面目猙獰,整個人像是隨時可能爆炸的氣球,言語裡滿是宣洩和憤怒。
後來得知,小女孩的媽媽是位離異的山區婦女,為了生存,才拖著女兒來城裡找工作,一天下來沒有一點收穫,兜里僅存的幾塊錢,也被女兒吵嚷著買了烤腸,可小女孩吃了一口竟然吐了。
炎炎烈日的煩躁跟這悽慘的周遭,引爆了她深埋在心底的那顆雷蛋,於是,女兒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她宣洩情緒的的道具。
看到如此遭遇的母女,我沒辦法說是誰對誰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們甚至沒資格去評判她們,畢竟遭受身心折磨的人不是你,你怎能體會她的苦楚。
如果身份置換,你是那位離異的媽媽,帶著一個三歲的孩子,既沒有文化也沒有技能,身無分文馬上就要留宿街頭,你敢肯定在這樣的情景下,你能理智的對待?
未必吧。
評判一個人是容易的,但是換位思考卻很難。
你不是她,你怎麼會知道她的不易。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