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寶寶經常出現吐奶症狀,父母和老人都十分擔心,到了醫院被醫生診斷為「幽門痙攣」。無論是年輕父母,還是有經驗的老人,聽到這個「病」的名都很慌張,恐怕耽誤孩子的「病情」。
「幽門痙攣」是什麼病?其實,對於父母來講只要聽到是「病」,都會擔心地不得了,就怕因為自己的疏忽,讓寶寶遭罪。
但事實上這只是醫學上對於吐奶現象的學名,因為每個人吐的時候,幽門如果不痙攣性地收縮都是吐不出來的。
通常,健康的寶寶胃腸蠕動活躍,所以也易吐奶,無論想什麼辦法,吐奶都不容易止住。
有些寶寶拍拍嗝就會好,而有些無論怎麼拍都會吐,但這都是正常的,是寶寶的個體差異。
寶寶在1-2個月是吐奶最嚴重的時期;3個月時會變輕;4個月時就不會出現。
吐奶多在嬰兒出生後半個月發生,偶爾也有2個月時發生的。
什麼情況是正常的?如果一邊吃奶一邊從嘴角流出來,可不必擔心。
有的嬰兒開始每天吐1-2次,後來次數逐漸增多,甚至每次都吐,並非不正常,而取決吐出奶的狀態。
有的寶寶吐出的奶是牛奶狀的,而有的吐出的是豆腐腦狀的,但絕對沒有黃色的膽汁、血液、帶有便味的東西,都是正常的。
有的寶寶吐出的奶之所呈豆腐腦狀,是由於胃酸的作用,是奶在胃裡停留時間過長所致。
最重要的一點是,嬰兒不論吐奶前後,都沒有痛苦及情緒不佳,雖然怎麼做都會吐也不必擔心,因為在醫生的診斷書裡就被稱為「幽門痙攣」,並不是真正的病。
真正需要父母擔心的病是「幽門狹窄」,寶寶吃的奶水可能像噴水一樣湧出來,他基本吃不進奶,所以非常瘦。
因為胃的出口基本被堵住了,所以胃痛苦的蠕動。與平時嬰兒正常吐奶最大的不同就是,寶寶如果真是「幽門狹窄」會表現很痛苦。
如何應對寶寶吐奶?正常的吐奶沒有特殊的處理方法,有些通過拍嗝的方式也無法解決,但可以試著減少每次的餵奶量,由於寶寶會餓得快,就需要增加餵奶次數。
嬰兒吐奶最嚴重的時間有1周左右,雖然進奶困難,但如果能進食糖水或果汁也可以,因為能預防脫水。
如果寶寶能從口進食水分,就不要通過注射補充,因為這樣的寶寶一刺激就興奮,會加重吐奶症狀。
需要注重的是:
寶寶餵奶後,要將他上身直立,讓他打嗝;
吃奶10-15分鐘,嬰兒睡著時媽媽最好在身邊;
吃奶後20-30分鐘吐奶時,嬰兒獨自熟睡時,要讓其側臥以防奶塊進入氣管發生窒息,媽媽要格外注意。
因為曾發生過新生兒在醫院吐奶死亡的案例,主要由於醫院照料疏忽,發現嬰兒吐奶後,沒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致使嬰兒最終死亡。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