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一下,此文僅從我自身經歷出發,聊聊個人愚見,目光是否短淺且拋開,僅做交流。)
我始終認為,全職媽媽由於職業的特殊性,最容易產生三類人:怨婦、潑婦、長舌婦。
怨婦大部分是由於經營不善造成的;潑婦很多起源於心理未經疏導所致;長舌婦呢,則受圈子所影響。
我當全職媽媽至今已有6年時間,在此之前有10年的職場經驗,供職過3家公司,均為世界百強,每一份都沒能走到最後。一次跳槽是為了結束兩地分居(關內關外),一次跳槽是為了備孕,最後那次從職場跳到家庭則是為了二胎。
看出來了吧,我的工作都是為了家庭而存在的。
這似乎與我的性格不太吻合,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我不屬於那種甘於平凡的女人。的確,從讀書到就業我都是爭強好勝型的,每一份工作,我都力求做到最好,對自己嚴格要求,就是這種不甘落後的要強,讓朋友們對我洗手做羹湯的選擇表示深深的懷疑。
如今的我喜歡做家務、喜歡照顧一家大小生活起居、喜歡宅在家,仿佛我是天生最適合當全職媽媽的人,但是,這真的是天生的嗎?
看到罈子裡很多全職媽媽把生活過得雞飛狗跳,心情各種壓抑、各種埋怨、各種痛苦、各種無助,甚是可憐,然後,看客們各種建議,要媽媽們重入職場、重拾尊嚴、經濟獨立,如此種種。
在我看來,卻不一定是經濟是否獨立的問題,很多時候,是由於自身經營不善所致,這裡所說的經營,我認為有三點:情緒的管理、能力的提升、圈子的精選。
下面容我慢慢分享以上三點:
1、情緒管理
這也是導致很多女人在家庭生活中備受煎熬的直接源頭。女人大多偏敏感,注重感受,注重細節,尤其是在一個24小時圍繞家庭瑣事轉的環境中,往往會對一些不經意的事物或者言語產生負面的聯想。
其實,這也是因為缺乏自信的緣故,需要別人的肯定,害怕被否定、被輕視,向外尋求安全感和認同感。
自信的建立非常重要,這種自信不在是否有收入來源上,而是來自於對自身能力、性格特點、缺點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不被外界的否定與打擊所影響,也不因他人的言論或阻撓而動搖,說白了就是兩點: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要做什麼;清楚自己為什麼做,該怎麼做。
比如,就全職這件事情而言,你清楚自己做出全職的選擇後,需要做些什麼心理準備嗎?你有相應的計劃或學習嗎?
其實,全職這份職業,並不適合所有女人,尤其從性格上來說,有些人耐不住寂寞,有些人經不起瑣碎,還有些人本身就不喜歡家務,這些人如果選擇全職必然為之後的不和諧不幸福埋下炸彈。
比如,就全職的價值而言,你清楚它將帶來的好處與後果嗎?你知道該如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嗎?這些問題,你有沒有與伴侶進行過相應的假設與溝通呢?你是否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育兒觀?是否對伴侶的為人深信不疑?是否能消化旁人的負面影響?
在全職過程中,必須學會疏導自己的情緒。古人說每日三省,這同樣適用在家庭生活中,也許做不到三省,但每天面對的來自外界或自身的障礙,可以使用「提問法」來自我安慰。
打個比方,某天你因為某件事情被家婆(或其他家人)無理指責,怎麼自我安慰呢?
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個指責對事情有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2、如果我辯駁,對事情有沒有幫助?
3、如果我不辯駁,是否就意味著我有錯?會不會影響到我的為人?
——我常常用這種方法來疏理自己對事情的處理態度,就比如在網上發貼受到攻擊性回復,這種情況如何應對呢?
問自己三個問題:
1、TA這樣回復,我有什麼損失?他有什麼損失?
2、我如果反駁有什麼好處?3、如果不反駁,會不會影響我的聲譽與為人?
——通過這樣的自問,答案很明顯,就能從容應對來自外界的負面情緒。
再比如,夫妻兩人有矛盾,也可以通過三個自問:
1、這樣吵架能不能解決問題?
2、可不可以通過平心靜氣的談話來溝通?
3、是我們倆的感情重要,還是這件事情本身重要?
——這種方式能使自己快速地找到問題的核心,從而快速瓦解憤怒,人在憤怒的狀態下最容易失去理智,從而口無遮攔,使原本極小的事情惡化。
這種自問法,我常常用,各種場合各種狀況,包括婆媳、夫妻、兄弟姐妹間,甚至孩子在學校與別人發生矛盾,也同樣適用。
前不久孩子與同桌發生了各種不愉快,對方媽媽上竄下跳,找老師調座位,找媽媽圈各種散播謠言,最後發現班主任的處理結果不是她想要的,又來找我翻舊帳,估計是想讓我再次找老師看是否能換回她想要的結果吧。
但是,由始自終我從不吭聲,沒找過老師(當然也沒被老師找),也從沒找過其他人說這件事情,就是靜靜地看,因為在自問的過程中,我堅信清者自清,堅信日久見人心,只要結果是孩子們都喜歡的,孩子們開心就好,家長不需要介入他們的摸索過程。見到對方,我也仍然當作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照常打招呼。
當我們的心理足夠強大時,別人是很難傷害到我們的,做為全職媽媽,如果在情緒管理這塊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在面對錯綜複雜的關係時,也能疏理出頭緒,從而做到有條不紊
2、能力的提升
老話說:在其位,謀其職。還有一句話是「干一行愛一行」,全職媽媽是一個正當職業,既然選擇它,就要愛上它,愛上它就不能辜負它,努力讓自己擔當得起這個職業的要求,做到問心無愧。
能力也分外在和內在,外在的比如處理家務的能力、烹飪的能力、安排孩子們學習和培養的能力;內在的比如經營夫妻關係、經營親戚關係、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
全職媽媽的工作相比職場,顯得更為瑣碎,也不存在假期之說,我常常跟孩子們說,咱們這個家誰都可以生病,唯獨媽媽不能生病。這當然是可控的,比如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嚴格控制飲食,運動嘛,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得到持久的鍛鍊,像一日三餐買菜做飯、每天掃地拖地搞衛生。我是很喜歡做家務的人,確切地說是很享受。
本身我有飲食潔癖,有很多東西不吃(說不好聽就是挑食),像燒烤、油炸、冷飲、外賣熟食,雖說每周末全家都會下館子,但是平時在家,這麼多年來我從沒叫過外賣,只有我自己動手做的,才放心給家人吃。
多年來自學了各種麵食,饅頭、蛋糕、麵包、披薩、糕點、腸粉不一而足,雖不專業但應付一家大小足矣。我還有輕微的潔癖,衣服每天必洗、地每天必拖,別人洗的碗嫌不幹凈(這一點,像我媽,什麼事都覺得親歷親為才放心)。
孩子們有各種培訓班,四點半學校的、少年宮的、EF的、某思的,通常都要提前半年統籌安排好時間的銜接,中間跟各個機構老師溝通互動,還有每天陪孩子做作業之類的,「你們真不容易啊!」
這也是我公婆偶爾來深體驗過我的生活之後給出的結論,即便有些老人家認為全職就是在家吃閒飯,我的公婆也深覺我的不易,這點足見他們的寬愛。
夫妻關係的親密不是一個放任自流的過程,必須雙方都有所努力和付出才能達到琴瑟和諧的地步。同樣的,我們也有過矛盾、有過爭吵,但是我們在溝通上都用了心,我也加強學習各種調整心態的技能,我本身是急性子,鞭炮型的一點就著,這種性格特點有個好處,就是我從不悶在心裡暗自發怒,一旦不如意對方當場就能知道,緊接著分析溝通,快速消化和解決。磨合到目前,我們幾乎沒有「隔夜愁」,因為我們的溝通時間都是孩子們睡覺之後,任何白天有可能產生的矛盾都在溝通的過程中解決掉了。
在瑣碎和重複的生活中,對自己要有足夠的愛、關注與欣賞,相信自己,收拾自己,儘管你可能穿著寬鬆的T恤和拖鞋就能把一天過完,但是別忘了護膚保養、穿些有質感上檔次的衣服,讓自己隨時隨地重回職場都是意氣風發的樣子。
拋開這個狀態問題而言,把自己收拾得體、有女人味點,既悅己,又愉人(主要指伴侶),試想想,你的愛人常常因為你的穿著慾火焚身的樣子,忍不住想摸你、親你,對你俯首稱臣的樣子,是不是自己也很開心?
夫妻關係的背後,肯定是龐大的兩個家族,這當中會涉及各種各樣不如意的瑣事,面對自己不認同的人或事(尤其是對方的親戚),在夫妻私底下的溝通中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由對方去解決,自己就是個背後策劃者,讓對方出面達成自己想要的目的。而對於無關緊要的人或事,只要他們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大可不必在意,讓它們都隨風而去吧,還是用前面所說的提問法疏導自己哦,慢慢地,你會發覺,別人已經不能輕易地影響到你自己的心情了。
3、圈子的精選
我對自己的要求向來是:謹言慎行,嚴格自律。這直接影響了我的擇友範圍:搓麻將的,我不參與;打牌的,我也不會;每天閒著沒事湊一起東家長西家短的,我也不樂意。
找到三觀一致的閨蜜很不容易,所幸,我有。不需要多,一個都足夠了。
你們可以分享彼此的幸福、鬱悶,互相學習彼此的長處,她分享的小秘密,我連枕邊人都不說,我跟她開玩笑說「這會爛在我的肚子裡」。
不知道你們接孩子放學時有沒有留意到,有些人喜歡在門口三五成群地竊竊私語,吐槽某個老師的不是、某個孩子的調皮、某個家長的刁蠻,對這種現象我持保留意見,但首先肯定的是,我不參與。
儘管我也會對某個老師或孩子家長有意見,但僅限於夫妻私底下溝通,即便孩子回家吐槽,我也是幫孩子開解,不敢向他表明自己內心真實的意見。
試想想,你所在的圈子聚在一起總是各種吐槽誰誰哪裡不好,久而久之你會怎麼做?換個環境,你有一幫總是在分享身邊人各種可愛、各種優秀、各種感恩,慢慢地,你是不是也會有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其實這跟婆媳和夫妻的相處之道類似,發現他們的優點,多肯定多鼓勵;知道自己的缺點,積極改進,實在改不了的,承認它的存在,感恩身邊人的包容。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過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正如一個朋友說的,如果你在全職媽媽這個角色上也能遊刃有餘,還有什麼工作是不能勝任的呢?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選擇,幸福感是靠自己挖掘出來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56381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