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學,家長的第一句話尤為重要,要記得,在不同階段,第一句話要有變化,沒有最贊,只有最合適

SnYek| 2017-07-01| 檢舉

孩子放學,家長肯定特別想要知道孩子在學校都發生了什麼,不過克制住自己問問題的洪荒之力,畢竟問出口的第一句話有講究,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認生!

孩子放學後,你是不是很想知道他在學校裡發生了哪些事情呢?你是否也曾這樣問過孩子:老師有沒有凶你?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如果你帶著某種結論去問孩子,那麼收穫可能甚微,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其實,如何問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家長問什麼話、怎麼問,反映的是一種的生活態度,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心情,還可能會決定孩子的人生觀。

先說一個真人真事,朋友L是單位的技術大牛,30年前的清華畢業生, L妻子是本地高校的老師。兩口子都忙,平時幾乎沒時間給孩子輔導功課。但是孩子的成績一直很好。好到什麼程度?學校開家長會,老師特邀L妻子給所有家長分享經驗。講臺上,L妻子的第一句話是:說來慚愧,我幾乎從不給孩子作具體輔導。台下家長面面相覷——聽著好假。L妻子接著說了第二句話:但是每天孩子放學,我都會問她,今天你學到了什麼?有時還會加一句,媽媽好多年不碰中學課本,你教教我唄。這下子,所有的家長都坐正了身子,提起了興趣。

能將一個知識點完整複述出來,孩子一定是記住了;能從頭到尾教別人一遍,孩子一定是消化理解了;孩子講完,發現自己竟然還能幫到家長,孩子一定更有自信了。L妻子果然專業!參加分享的家長點頭稱讚。但是,有人覺得今天你學到了什麼?還不算是最贊的提問。比如,以色列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據他回憶,年幼時放學回到家,他的母親總問: 拉比,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拉比認為正是母親的這句話,讓他養成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的好習慣。類似的例子還有以色列原總理西蒙·佩雷斯。

他小時候放學回家,母親的第一個問題是: 「今天你在學校有沒有問出一個問題,讓老師回答不上來?」事實上,今天你提問了嗎?是猶太人與孩子交流的標準用語。沒錯,整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在用這句話迎接放學歸家的孩子。以色列人普遍認為學習不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是以思考為基礎的,隨時懷疑、隨時發問。愛因斯坦(也是猶太人)曾說過。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這才是科學的真正進步。愛因斯坦本人正因為發現了牛頓力學體系中存在的矛盾,而建立了相對論。 如果說學到什麼有助於孩子增強對現成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那麼有沒有提問則在提醒孩子發現問題所在,主動思考知識與生活的聯繫。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拼記憶,多數人拼不過機器,論「發現真正問題」的能力,人類暫時保持領先。看到這兒,你覺得今天你提問了嗎?是不是更贊的提問。

也許你家孩子還沒到樂於提問的年齡。沒事,這兒還有一條提問,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這個啟發來自我的一位朋友。幾年前,我們同在一家上海公司工作。她來自西南某地,聽不懂上海話,很多軟體也不會用。但她每天的笑容像灑了陽光,辦公室的前輩都喜歡她,不僅是因為她看起來可愛,她總是很認真、很快速地學,可以說是同一期裡得到最多好評、收穫最多友誼的同事。

向她請教經驗,她說是從小的習慣使然。她的媽媽每天都要問: 「今天有沒有認識新的朋友?有沒有幫到別人?有什麼想跟媽媽說,需要媽媽説明的?」她一直相信,説明別人、認識朋友是到了新環境最最重要的事。所以,她更多記得那些讓人開心的事。家長的第一句」原來有這麼大的作用。那麼,今天你學到了什麼、今天你提問了嗎、今天你有幫到別人嗎哪個提問最贊?其實,這3個都是極好的提問,側重點不同而已。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即使是同一個孩子,不同階段也有不同需求。想來沒有最贊,只有最適合。

另外,「第一句話」還有三原則:

1、話題明確(有說話的慾望); 

2、避免消極暗示(總提什麼,就記得什麼);

 3、啟發孩子互幫互助、主動思考(人際交往與發現問題的能力很重要)。

按照三原則的順序,還有如下示範提問非常值得一試:

1、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麼遊戲?

2、「今天聽故事了嗎?給我講一講,好不好?」

3、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

4、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

5、你今天認識新朋友了嗎?他有哪些優點?

6、你的好朋友回學校上課了嗎,他的感冒好了嗎?

7、有什麼困難需要爸爸媽媽説明的?

8、今天,你也出題考考我吧。

點選以下圖片,進入我們粉絲團給我一個讚,更多育兒、孕育、親子相關文章等著你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5520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