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處在3~12歲,請花幾分鐘看看這篇文章!

1

人的一生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事,我們雖然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我們不能改變別人,卻可以改變自己。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態度呢?

積極的心態對每個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它總是與樂觀、自信、成功聯繫在一起。

1、教會孩子調整心態

轉變孩子的心態,讓孩子學會用樂觀積極的態度來看待事物,多關注好的一面,就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比如,孩子口渴了,看到杯子裡剩下半杯水,說:「只有半杯水。」這時,家長要引導孩子樂觀的看待半杯水,說:「哇,還有半杯水。」

2、激發孩子的動力

成功者每天都對自己說:「我行」;「我正期待著……」;「比上次情況好多了」等等。通過這些自我激勵的話,使他們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所期望的目標前進,最終邁向成功。孩子摔倒了,說:「我相信你一定能爬起來的,加油!」孩子就會自己爬起來。一開始,先給孩子設定一些較小的,容易達到的目標,從而逐漸鍛鍊這種技巧。

3、拒絕拖拉

有人曾經說過:懶惰等於將一個人活埋。而懶惰就是拖拉的開始。拖拉是很多年輕人都有的毛病,甚至孩子也如此。明明今天可以做的事,卻遲遲不行動,一拖再拖。雖然在某些時候,我們可以享受一下慵懶的時光,但是,當我們必須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最好還是能按時完成。教導孩子就從拒絕懶惰開始,讓他們吸取拖拉的教訓,找出他們拖拉的習慣,並且研究如何克服它。

4、停止抱怨

從小養成使用積極語言的習慣,停止抱怨。孩子很吵,我們不說「別吵了」,而說「安靜一些」;孩子把地板弄髒了,我們不說「看你把地上弄得多髒啊!」,而說「一會你把地板拖乾淨」讓孩子刷牙,我們不說「快刷牙,要不會長蛀牙」,而說「來,給小牙洗洗澡,讓它們都白白凈凈的,可漂亮了」。

5、避免貼上失敗的「標籤」。

要知道真正能夠擊倒你的人有時恰恰正是你自己。因此,不要給孩子貼上「這不行、那不行」的失敗「標籤」,而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激勵與信心。平時多做一些縱向比較,盲目與他人攀比只能挫傷自己的信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斷告訴孩子「只要肯努力,就會成功」。這樣的效果往往會好很多。

總之,用樂觀的心態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就會從中得到很多的樂趣,生活也會過得更加充實更加美好!

2

好習慣應該從小就培養起來。良好禮儀,不光讓孩子舉止得體,還能幫助孩子在以後的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和同事關係中獲得成功。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呢?

孩子需要養成的禮儀習慣有很多,包括生活禮儀(用餐禮儀、儀容儀表、交往禮儀)、學習禮儀、公共場所禮儀。以下這些禮儀習慣,爸媽們借鑑下,然後教給孩子,讓孩子受用一生。

1、用餐禮儀

學會正確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勢;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內的乾淨與整潔;初步學

會與人共餐時的禮節,不搶食、不在喝湯時發出聲音等。

2、儀容儀表

能養成保持身體和服裝整潔、養成講衛生的習慣;學會保持正確的坐、站、走姿勢;彎

腰撿東西、繫鞋帶時,一定要蹲下,不能撅著屁股朝天,看起來很不雅。

3、交往禮儀

對人友善,時刻保持微笑;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初步學會與人交談的禮節;初步

學會做客的禮節;懂得尊重父母、長輩,會根據他人的年齡情況與他們打招呼。

4、公共場所禮儀

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能做到謙讓,會尊重和原諒別人。少吃豬手、骨頭、雞爪等大骨頭類食物。尤其是女孩子,齜牙咧嘴啃東西的樣子,實在不好看。

5、學習禮儀

做到發言舉手、會認真聽完別人的話,與別人一起活動(超過3個人)需要服從活動的規則,不能擅自改變規則或任性;在活動室內做到三輕:走路、說話、搬桌椅要輕輕地進行,儘量避免製造噪音;學會和他人在意見分歧時商量解決,能尊重別人的意見;觀看的演出時,保持安靜、不吃零食、不亂扔東西,演出結束後,懂得鼓掌表示感謝。

這些禮儀知識,都是一個人良好修養的具體體現,家長不僅要教給孩子,而且自己首先要做好。因為,只有家長自己做好了,孩子才會「有樣學樣」,自覺遵守良好的禮儀規範。

除了這些禮儀習慣,孩子還需要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那樣學習起來會更輕鬆、更有效,家長也會更省心!

3

孩子要成功,一定要學會如何與人合作,這太重要了。因為,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只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個人學會了與別人合作,也就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呢?

合作是孩子在未來適應社會、立足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可以,孩子學會與人合作有多麼的重要!!!

1、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工作必須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只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比如,家裡的桌子需要挪位置,父母可以讓孩子一個人先來試試,孩子肯定是搬不動的,這時,父母就可以適時對孩子講解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後與他一起挪動。

2、教孩子接納他人

家長要常和孩子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長處,不能因為別人有這個缺點或那個毛病,就嫌棄他、疏遠他。要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並誠心誠意的加以讚美和接受。

3、教孩子學會分享

例如,孩子凡事都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那麼他就難以與別人友好相處,更談不上進行有關的合作活動了。家長要使孩子感到分享對他不是權力的剝奪,而是增添樂趣的機會。

4、多參與社會性活動。

家長可引導幼兒參加一些需要協作的活動,如共同搭積木、拼圖、踢足球、打籃球等集體活動,這些活動既有團體之間的對抗與競爭,又有團體內部的協作與合作,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5、獨立解決合作衝突

如果在遊戲活動中,孩子大多遇到糾紛時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方法,不是告狀就是吵鬧,

這時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解決幼兒之間的矛盾。解決這樣的問題時,需要採取一種孩子喜歡並樂於接受的方式,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6、身教重於言教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做好表率。家長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家長首先要有合作精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5516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