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輕的父母,育兒心切,總想儘早讓孩子學會走路,當嬰兒出生7~8個月就讓其學走路。一般來講,過早地讓嬰兒行走,對他的身體生長發育是很不利的。應該按嬰兒發育生長的規律,適時的對其進行相應的訓練。
寶寶有自己的時間表
據了解,約50%的寶寶在12個月左右可以獨自行走,而90%的寶寶可以在14個月左右獨自行走,100%的健康寶寶都可以在18個月大自行走路。寶寶學走路的規律是先站後走。一般在10-12個月之間開始會站立,期間蹲站的連貫動作訓練可以增進寶寶腿部的肌肉力量,從而訓練身體的協調度。12個月左右寶寶學步會用手扶著慢慢移步,先是雙手,後是單手,最後憑藉已有的平衡力放開手走二至三步。
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有各自獨特的表現,走路也不例外。有的孩子不到周歲就會走路,而且走的較穩,有的則不同,雖然身體狀況也好,看起來天資聰明,就是學走路較晚。孩子們不會故意晚學走路,父母也不能加速寶寶學走路的速度。因此,家長們不必過於心急,耐心觀察寶寶是否有獨自行走的表現。
如果過早讓寶寶學走路,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1、容易形成O型腿和X型腿
許多媽媽也許不知道1歲之前的寶寶,下肢肌肉和維持足弓的小肌肉群還沒有發育徹底,並且寶寶腿部比較柔軟,還不能極好的支持自個身體的全部力量,假如讓寶寶過早的學習走路,脊椎和下肢就需要接受更多的負荷,對寶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呈現「X」型腿、「O」型腿。
2、影響視力
研究發現,近視眼呈現低齡化,與孩子過早學走路有這密切相關的聯繫,由於1歲之前的寶寶,視力發育不徹底,再加上寶寶過早學走路,由於沒辦法看清遠處的事物,孩子的雙眼就會主動調整屈光度和焦距,會使視力受到影響。
簡單的判斷寶寶想要走步的方法有這3個:
(1)寶寶想邁步的時候,一定是在支撐物的幫助下進行的,支撐物可以是媽媽的手,也可以是學步車等等。
(2)當寶寶剛剛能夠離開支撐物站立的時候,不要讓孩子馬上鍛鍊獨立行走,而應當讓孩子繼續在支撐物的幫助下練習。
(3)寶寶具備一定的腿部力量是孩子蹲下、站起並保持身體平衡的前提,因此,在孩子學步前要適當地增強他們腿部肌肉的力量。
有些年輕的父母,育兒心切,老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總想盡辦法早讓寶寶學會走路,每個孩子的發育都有一定的時刻期間,不能過早的干預,走路也是不能太早,千萬別大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54821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