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游泳時,耳朵進水了,很擔心會發展成中耳炎……」
夏天來了,游泳又是孩子們比較偏愛的活動,最近後台每天都能收到類似這樣的留言。
大家觀察一下耳朵的內部結構就會發現,外耳和中耳之間隔著一層鼓膜,所以在鼓膜沒有損傷的情況下,從外耳道進來的異物是不會進入中耳的。也就是說,寶寶的耳朵進水,並不一定會引起中耳炎。
認識中耳炎
在上圖中我們看到右下方有一根狹長的管子連接著喉嚨和中耳,學名叫耳咽管(也叫咽鼓管), 它守衛在喉嚨和中耳的交界,不僅平衡著鼓膜兩側的壓力,還有「自動識別」的功能,通過適當的開合,阻擋有害的細菌和液體,從而完成對中耳的保護。
耳咽管是細菌進入中耳的主幹道,寶寶的耳咽管比較寬、短,和喉嚨連接的角度也比較平坦。這種特殊的生理構造特點,導致細菌很容易就偷偷「溜入」中耳,引發炎症。這就是為什麼寶寶容易得中耳炎。
引發中耳炎的原因
1.感冒
中耳炎是嬰幼兒感冒常見的併發症,調查顯示80%的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 寶寶感冒後鼻腔分泌物增多,再加上寶寶容易哭鬧,分泌物在壓力作用下,通過耳咽管進入到中耳,得不到排泄,時間一久就容易引發炎症。
對於小寶寶,我們可以藉助吸鼻器及時清理鼻腔。大一點的寶寶自己擤鼻涕時,媽媽要告訴他壓住一側鼻孔擤,然後換另外一側。不可擤得過猛。
寶寶鼻塞比較厲害或分泌物比較多,睡覺時可以把頭部墊的高一些,這樣積聚於鼻腔內的黏液就不容易流到咽鼓管內。
2.哺乳姿勢不正確
還在吃奶的寶寶,患中耳炎和喂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係。媽媽們自己嘗試下就會發現,躺下的時候,完成吞咽動作會變得很費勁,甚至會嗆著。更何況是小嬰兒呢?
嬰兒的耳咽管走勢比較平坦,平躺著喝水、喝奶,液體容易流入鼻咽部。所以,寶寶喝奶時,應採取頭部高於胸部的姿勢。
奶嘴上的孔較大或喂食過急時,寶寶來不及吞咽會發生嗆咳,乳汁等液體通過咽鼓管上行,也容易引起中耳感染。
3.耳外傷
寶寶的耳道很嬌嫩,媽媽給寶寶掏耳朵時,如果不小心損傷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引發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發生炎症。所以不建議寶媽給孩子挖耳屎。
孩子玩耍時不小心受到碰撞,傷到了鼓膜(這種情況是極個別的),鼓室就會變成一個開放的狀態,細菌便很容易進入中耳,從而造成感染。
4.外耳道積液
如果寶寶耳朵不小心進了不潔凈的水,這些液體堆積在鼓膜處,有可能引起鼓膜發炎。雖然外耳道進水不一定會得中耳炎,但是媽媽們有必要給寶寶選擇潔凈的水質環境游泳;在洗頭、洗澡時,要儘量避免寶寶的小耳朵進水。
如果寶寶已經被確診為中耳炎,最好暫停游泳,洗澡的時候更要格外小心。
中耳炎的症狀
中耳炎初期的症狀並不是很明顯,再加上小寶寶還不會說話,等媽媽們發現耳朵外部有紅腫、流膿症狀時,情況就已經比較嚴重了,甚至出現鼓膜穿孔。為了避免延誤治療,當寶寶有以下症狀出現時,媽媽們就要留意了。
疼痛:有表達能力的寶寶會告訴媽媽耳朵疼。但不會說話的寶寶常表現為哭鬧、發脾氣、伴有時不時的撓頭或用手抓耳朵等。
因為吮吸和吞咽動作會造成中耳壓力變化,疼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吃飯或喝奶的時候,可能會哭鬧得更厲害或者拒絕喝奶吃飯。
發熱:中耳炎往往伴隨有突然發熱,或反覆高燒的情況。
耳道溢液:孩子的耳朵可能會流出白色、黃色分泌物,有時還會混有血跡,並伴隨有難聞的氣味(媽媽們可以湊近耳朵,能聞到)。
聽力障礙:如果和寶寶說話時,寶寶反應遲緩,則可能是鼓膜後的積液阻礙了聲音傳導,造成孩子聽力下降。如果寶寶說話突然變得很大聲,或看動畫片時聲音放的很大,媽媽就要細心觀察下寶寶的耳朵了,最好去耳鼻喉科檢查一下。
以上這些症狀常常「結伴而行」,媽媽們可以結合寶寶的表現,細心辨別,一旦有疑似症狀,就要及時去醫院哦。
一旦寶寶被確診為中耳炎後,媽媽們應該配合醫生,堅持給寶寶用藥,並用完醫生指定的療程,切不可看到症狀有所好轉就擅自停藥。因為症狀消失了或者不痛了,留在中耳裡面的積液還需要時間慢慢吸收,如果停止治療,很容易復發,或急性炎症轉為慢性,反而更難痊癒。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54812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