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爸媽最頭疼的除了寶寶生病外,就屬寶寶哭鬧了,由於寶寶很小,無法用言語表達那裡不適,這時候就需要,爸媽分辨寶寶哭聲,辨別寶寶要表達的話語!
作為一名剛剛晉級的新寶媽,寶寶那或高或低、或長或短、或急或緩的哭聲往往讓你措手無策,糾結無比。 餓了?睏了?還是拉了?肚子痛?屁屁痛? 其實,寶寶的哭聲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只要你拋開焦慮煩躁的情緒,先安撫好自己脆弱的內心,靜下心仔細地去分析和辨別,你會慢慢讀懂他們的語言。 下面將幾款寶寶的語言翻譯下,給慌亂中的爸爸媽媽提供參考。
「我餓了」:
寶寶的哭聲 高一聲、低一聲,響亮而有節奏 ,如果沒得到滿足聲音會 越來越響,同時伴有 伸舌咂嘴、舔手、碰他的臉或嘴角就把臉扭到那邊去 。這是寶寶在說:「我餓了!」有時媽媽很困惑,明明他的表現符合餓了 ,喂他就 不吃?這種情況,有時是因為他沒得到及時滿足,等到他餓得不耐煩時就會暫時拒奶表達不滿;有時是因為母乳餵養姿勢不正確,寶寶含接不當所致。對前一種情況,就要先安撫寶寶的情緒,等他稍微平靜些再試。後一種情況就要及時調整姿勢,讓媽媽和寶寶都能在放鬆舒適的狀態下實現母乳餵養。
「我睏了」:
犯困時的哭聲往往和饑餓時的哭鬧相似,但是 持續的時間不是很長,哭幾聲就會停下來 。新生兒多半 發生在吃完奶之後,稍微 大些的寶寶伴有打哈欠、揉眼睛、抓耳朵等等的動作。很多父母在寶寶一開始犯困的時候就容易忽視,因為這時寶寶的哭聲不大,容易錯誤地認為是他還想繼續玩,一直到寶寶累得大鬧,就慌忙不知哪裡出了問題。
在寶寶開始疲勞時要及時讓他處於安靜的環境,擁抱他或者用毯子包裹好他,給他安撫奶嘴,讓他放鬆下來。
「我需要拍嗝」:
剛吃過不久,寶寶突然發出尖叫哭聲,好像哪裡不舒服似的。典型的還會想要蜷縮起來,試圖用膝蓋去碰胸口。這時就要想想,喂完奶後是否沒給寶寶拍嗝或者拍得不夠。胃裡脹氣不舒服,一般睡一段時間才表現出來。每次喂完一定要把嗝拍好,儘量把氣排出來,才能睡個好覺。
「太冷了/太熱了」:
總的來說,寶寶更喜歡溫暖的環境,喜歡被緊緊地包裹。但這並不代表寶寶需要無休止地裹上一層又一層。如果太冷或者太熱,寶寶都會表現出煩躁不安,手腳亂動,哭聲不大,但是持續不斷。判斷寶寶衣服是否合適,不是摸寶寶的手腳,最好是 摸頸後。很多寶寶的手腳都是微涼的,通過摸寶寶的小手是否熱乎來增減衣服,很容易穿過量。
基本的添加衣服的準則是:新生兒: 同等溫度下,嬰兒衣物比成人覺得舒適的衣物厚度多一層。 1歲以內嬰兒: 穿衣比大人少一件, 只要頸背部溫熱,手腳偏涼即說明穿蓋合適了,手腳非常溫熱說明穿蓋過多,同時要考慮孩子的體重和體質。偏瘦的寶寶皮下脂肪少,需要適當多穿,有些寶寶體質虛寒,也需要更保暖。具體父母要根據摸寶寶頸後判斷冷暖,靈活調整。
「我肚子痛」:
當了媽媽後才知道,有一種小怪獸名叫「 寶寶腸絞痛」。這能讓全家人都崩潰。具體表現是 寶寶哭鬧不休,每天傍晚或淩晨甚至深夜,哭鬧好幾個小時,無論讓他吃奶、抱著搖晃、哄他逗他,都毫無作用,一直鬧累了才甘休。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不要埋怨歎息,而是互相扶持鼓勵。嘗試下面的安慰方法,尋找最適合你孩子的方法:放入搖籃或抱在臂彎裡輕輕搖動;做撫觸;檢查孩子的繈褓;唱歌或說話;抱著或推嬰兒車到處走走;換個人抱抱;播放輕音樂;乘汽車;換一套衣服或溫暖的沐浴;安撫奶嘴。
「我病了」:
如果你無論怎樣也安慰不了寶寶,還要警惕他是否病了。生病的寶寶哭聲會和往日不一樣。當你發現 寶寶今天的哭聲格外不對勁兒,或者哭的時間特別長,尤其還 伴有精神萎靡,嘔吐等症狀,建議你不要盲目等待了,量一量體溫,去醫院看看吧。
其他:
還有一些情況也會導致寶寶哭鬧,比如被衣服上的別針或毛刺刺到;出牙痛;外界太吵鬧等。有時,他就是想要你抱抱,聽聽你的心跳,接受你的撫摸。
孩子出生的最初幾個月,無論孩子何時哭鬧,最好立即做出反應,給予充分的安撫。只要你對他的信號做出正確的反應,他就會更有安全感,更平和自信,也就不會經常哭鬧了。
點選以下圖片,進入我們粉絲團給我一個讚,更多育兒、孕育、親子相關文章等著你哦!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