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紅泥巴微學堂
微信號:hongnibaweixuetang
作者:阿甲
3~5歲親子閱讀媽媽常問問題匯總|上
終於做到3~5歲的親子閱讀了,小編自己家裡的熊孩子就正處於這個年齡階段,所以對以下媽媽們提出的問題真是感同身受啊!看看阿甲的回答是否也給你帶來豁然開朗的感覺

Q 1: 我買的一大堆書,有童話故事類的,也有科普類的,圖畫也不少,還是彩色的。可他碰也不碰,怎麼才能讓孩子看這些書呢?
阿甲說真正的好書是不怕等待的。可以把這些書先放起來。樣子很可愛的書,放在孩子日常能接觸到的最顯眼的地方,擺出誘人的姿勢;針對內容特別有趣的書,找機會摘取一些段落講給孩子聽,不怕他不「上鉤」。如果希望用書的內容吸引孩子,你還需要先把書讀一遍。
請記住,真正熱愛書的閱讀者從來不按照別人預先設定的軌跡去讀書,因為閱讀本身就是非常個性的活動。也沒有哪位專家能準確預知某個孩子的閱讀興趣,在這方面你才是真正的專家,因為只有你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這個問題背後,還需要仔細思考:怎樣能準確把握孩子的閱讀興趣?是否能讓孩子按照既定的閱讀軌跡去執行?而最終歸結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培養孩子閱讀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否則父母總會遇到這樣尷尬的局面,高高興興買回來的書孩子似乎並不感興趣。這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說,父母正好趕上特價書市,買到一堆很廉價的書;基於對某種推薦的信任,買回一堆被推薦的書;基於對孩子發展某方面能力的期望,買回一堆相關的書籍;或者基於自己的理解,買回一堆據說別的孩子都很喜歡的書。
Q 2: 我兒子最近迷上了奧特曼,一定要看奧特曼的書和光碟,其他的書都不感興趣。幼兒園老師說他們班好些孩子都這樣,整天念念有詞「我是奧特曼!」喊打喊殺的。家長和老師對於孩子喜歡《奧特曼》百思不得其解,也有某種擔心:情節粗糙,造型、顏色生硬,連印刷都有些不太講究,是否應該限制他呢?
阿甲說孩子喜歡上某種東西自然有他的道理,大人應該學會理解他們。孩子能夠如此喜歡一樣東西,這本身是好事情,不應當簡單粗暴地限制。奧特曼可能對幫助孩子實現某種心理的宣洩有作用。我想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孩子的喜好受同齡小夥伴的影響很深,在同齡人的群體中,如果大家都喜歡,你非要說自己不喜歡,這是需要非凡的勇氣的。針對迷戀「奧特曼」的孩子,有效的辦法是「淡化」。
同時,應很努力地為孩子提供足夠多的選擇,讓孩子從更多好的選擇中獲得快樂。說白了,孩子可能會忙不過來去理會那些東西。比如說不斷地尋找一些孩子喜愛的動畫片、圖畫書給他看,不斷尋找不同風格的作品給他看。
一個人對書的品味、對音樂的品味、對電影的品味、對動畫片的品味,等等,都是訓練出來的。訓練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多接觸好的。
一旦你喜歡上好的,就會對不好的產生反感。孩子天生喜歡動畫片,所以應找好的動畫片給他看,我相信慢慢地孩子會很自然地拒絕不那麼好的動畫片。不過假如孩子跟父母的喜好就是不一樣,還是應尊重孩子的選擇。也許她喜歡的東西會更好呢?不能說因為我是個大人,就一定比孩子高明呀。至少就動畫片而言,孩子普遍比大人高明。
Q 3: 我兒子3歲,開始喜歡上漫畫書,讓孩子從小接觸漫畫好不好,我有些擔心?
阿甲說漫畫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語言,包含了許多幽默的元素,而幽默其實是通向智慧的。3歲多的孩子從漫畫中獲得閱讀快樂,有點不容易,可能恰好觸動了孩子的某根幽默神經吧。譯林出版社整理出版過一些漫畫集,其中有一本就是《父與子全集》。孩子比較容易親近的同類漫畫集還有《貓和老鼠》、《史努比》等。國內原創的適合孩子看的好漫畫,《三毛流浪記》屬於最頂級的,不過3歲的孩子未必會喜歡。另外,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O先生》特別有趣,故事性很強的沒有一個字的漫畫,O先生想越過一個深溝,每一頁都由一系列圖畫構成一個故事,非常完整的故事,例如O先生無論如何也無法越過那個溝,遭遇令人捧腹,也很能啟發人的思考。
目前市場上日本漫畫比較多見,日本漫畫的主要特點是故事特別能抓住孩子,因此日本風格的漫畫在孩子們中間最流行,其中有一部分是比較健康的,孩子讀起來沒問題。但是這樣流行的東西,孩子迷上似乎是遲早的事情,不妨等孩子自己發掘,而無須推薦。這類作品家長想躲也是躲不過的,所以如果是為了想讓孩子高興高興,也不妨購買。
從推薦引導的角度,更傾向於向孩子推薦法國漫畫。一方面是因為它們不流行,孩子自己去接觸的機會不多,另一方面是法國漫畫的文學性、藝術性很強,優秀的法國漫畫故事,完全可以當作優秀的文學作品來閱讀。另外,法國的漫畫家在繪畫藝術上頗有追求。他們常常追求到這樣的程度:你將好的漫畫故事中的任何一幅進行放大,用鏡框裝裱,都可以成為非常精緻的室內裝飾畫。比如《風中的柳樹》、《雅卡利》、漫畫格林童話。其中《風中的柳樹》的文學性很強,它常常會在短短的幾框畫中,賦予非常豐富的信息,含蓄幽默,妙不可言。大人如果能專心讀一讀,也會感到是莫大的享受。21世紀出版社的法國漫畫故事《小妖怪》,是非常有趣的家庭故事,故事性很強,孩子很喜歡;還有《雅卡利》也是非常適合孩子。大人一邊講故事,孩子一邊看,大人和孩子都哈哈大笑,各得其樂。
Q 4: 我的孩子4歲,講故事時候,有些詞孩子還聽不懂怎麼辦?是不解釋繼續念下去呢,還是應停下來講解呢?
阿甲說這個問題的確涉及到一個兩難的選擇:一方面,在講、讀故事時過多被打斷來進行講解,有可能損害故事的趣味;另一方面,讓孩子一路困惑地聽故事,又不利於真正理解、享受故事。
所以,只強調某一面的做法都未必合適,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掌握適度的分寸。既要讓孩子喜歡聽,又要讓孩子聽懂;能聽懂,則可能更喜歡;喜歡聽,則可能更容易聽懂。我認為還是靈活掌握的好,如果孩子自己提問或者顯得很困惑的樣子,應該為他講解一下;如果孩子不問而且興致也很好,那就繼續念下去吧。無論是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還是在講完故事之後,大人都可以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問題,輕鬆自如地聊一聊。這種交流越是隨和自然,越是能引發孩子的興趣,而且能大大幫助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另外,的確應該儘可能選擇適合的書,特別是當孩子的書面語言能力還較弱時,可以多選擇圖畫書。不過,在適宜的時候,也可以偶爾選擇一些稍高於孩子的理解能力的書,適當的挑戰也是有益的。
Q 5: 我女兒3歲半,孩子只讀《嬰兒畫報》、《嘟嘟熊》等畫報上很短的故事,怎麼引導她多讀些長一點的故事?
阿甲說這樣的話孩子讀得圖畫書品種有些單一了。《嬰兒畫報》這類圖畫書風格是寫實的,畫上的人物很可愛也很幼稚,什麼都是圓圓的。
但實際上,圖畫書有許多種風格,有的讀了讓小朋友開心一笑,有的就是為讓他體驗日常生活。如日本著名圖畫作家五味太郎的書就非常有趣,像《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全書一共才190個字,而且字還有重複的。這樣的書2歲的孩子便可以接觸。讓孩子接觸不同風格的圖畫書,不同風格的故事,慢慢地,就會把孩子培養成閱讀的「雜食動物」。
Q 6: 我的寶寶快3歲半了,我一直都想讓他養成自己閱讀的好習慣,但是好像方法不對。有些書,他除了個別的幾個字不認識外,完全可以自己閱讀。但是,每次都是我們兩個一起看,如果我用手指點字,他可以從頭到尾邊看邊讀。但是如果我參與,他一般就粗粗地看一下,或只看看圖,然後又要我讀給他。怎麼才能讓他有自己獨立閱讀的好習慣?
阿甲說認識字和願意自己讀書是兩件事兒,不必一定加上必然的聯繫。中小學生都認識字呢,但也有許多不喜歡自己讀書;而不認識字的孩子,也可以是願意自己讀書的孩子。
閱讀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好的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這麼小的孩子可能更喜歡大人一起讀書時的那種氣氛和溫馨感覺。有的孩子甚至因為擔心大人會在自己認識字後「拋棄」自己而拒絕認字。親子一起閱讀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不要太早剝奪自己和孩子的這種快樂。
當然,孩子能獨立做任何事情,都是值得鼓勵的。所以也值得為孩子獨立閱讀想想招兒。有效的招兒有兩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讓孩子放心。要讓孩子完全明白,無論他是否能獨立閱讀,我都會保持那種和他一起閱讀的快樂。
第二個方向,用示範和習慣來引導。
比如讓孩子看到我和家裡的其他人經常自己看書或看報紙,辟出專門的時間習慣性地「全民」閱讀。為了好玩一點,可以做一個「閱讀時間 請勿打擾」的牌子,約定這個時間任何人不許出出入入,不許接電話,把手機關掉。這種時間不需太長,一天10分鐘到半個小時都可以,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耐性調整。關鍵不是每次閱讀時間的長度,而是能否堅持。
在默讀時間,大家各自看自己的書,但不必過於限制孩子的行為,孩子即使不專心讀書也不必管她,只要自己在專心讀書就可以了。
不必要求孩子在讀書時保持沉默。其實小孩子很喜歡一邊看書一邊念念有詞。有一次我女兒問我,「你為什麼讀書的時候不說話?」這個問題很好。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喜歡呀。我有時候也喜歡大聲讀呢。」
每個人讀書都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孩子也一樣。
Q 7: 該讓孩子指讀嗎?對於指讀有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說可以幫助孩子識字,一種說會影響閱讀的樂趣,到底該聽哪種說法?
阿甲說對這個問題,我有很多親身感受。在我女兒認識字很少的那個階段,就是可能專門認的有100字,非專門認的(就是天知道怎麼認識的)恐怕也有一些。那時,在家裡我和她媽媽都有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時間,媽媽更多一些。我們主動指讀的時間不多,反而是女兒常常要指著讓我們讀。我比較喜歡講故事的連續感,所以如果孩子一定指著讓我讀,我就會和孩子「講價錢」,指一頁,然後讓我多講幾頁。否則指著讀真的很累人。我們特意達成共識:不主動為孩子指讀,也不鼓勵孩子指讀。這樣能多給孩子一些「饑渴感」。
孩子特別想認字,特別想指著字辨別,是好事情,不應該拒絕,應該讚賞孩子的求知慾。但另一方面,我覺得求知這東西還是越獨立越好,所以最好也別塞。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孩子想吃飯,有好食慾,應該儘可能滿足,但不能強塞東西給孩子吃。吃得太飽,會影響今後的食慾和主動性。聰明的做法是「不經意」地餓一餓孩子。
關於閱讀的方法,不必太拘泥,沒有說怎麼做一定特別好,怎麼做就一定不行。很好的做法,缺乏好的心態,也未必很好;方法不太完善,卻有較好的心態,效果未必不好。所以,關鍵還是心態的問題。
Q 8: 我兒子5歲,為什麼只有圖畫、文字很少甚至沒有文字的書也要媽媽講?
阿甲說這個現象首先表明孩子很享受閱讀的過程。當他知道不管自己會不會讀,都不會影響你為他讀書的時候,他可能就沒有擔憂的了。
另外,你提到了很少文字或沒有文字的書,比如《無字書》,這是個特殊的問題。《無字書》雖然沒有字,但圖畫是有敘事語言的,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並不是一讀就會。讀圖畫書也是需要教、需要聊的。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個醫學機構在培訓護士時,首先讓學生看了一段畫面,內容是在小木屋裡怎麼護理病人,但與常規教學片不同的是,這部片子沒有配文字,也沒有解說。看完之後,培訓者問大家看到了什麼,結果學生們卻說看到院子裡養了一群雞。
雖說孩子的讀圖能力很強,但開始閱讀時,他可能會因為缺乏讀圖的經驗,不知該如何去讀。比如《無字書》,並不是只看畫面上的小老鼠就可以了,還要連空白一起看進去。沒有空白,這幅畫的語言就沒有意思了。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聊一聊書,配合著串講一些內容來解決。比如具體針對《無字書》系列中的《字母》一書,可以分角色表演,一個找大寫字母,一個找小寫字母。
總之,對於孩子是否有願望自己讀書,我覺得完全可以順其自然。因為一個能讀書的人,並不見得愛讀書;而一個愛閱讀的人,終有一天是會自己去讀書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54613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