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孩子常常顯得比較「自私」,他們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其實,對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很正常的。到了2歲左右,寶寶開始懂得擁有的概念,並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他容不得別人侵犯,只要他的利益受到一丁點威脅,他就會迅速行動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一提到分享,我們的解釋通常就是:「寶寶,你的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吃的要分給小朋友一起吃。」聽到媽媽這麼說,寶寶就在心裡說:「哼,媽媽一點都不喜歡我!我就不給他,我還要打他咬他呢。」這哪裏是分享,分明是剝奪嘛!分享教育究竟怎樣走入了誤區?又該如何讓分享教育富有成效呢?
案例分析:
為什麼2~3歲的寶寶常常顯得比較「自私」?
萌萌在花園里玩她的大鏟車,琳琳開心地跑過來:「萌萌,讓我玩玩你的鏟車好嗎?」萌萌警惕地看著琳琳,覺得琳琳簡直就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琳琳的小手還沒有伸到鏟車前,萌萌就迅速將鏟車挪了地兒。於是,琳琳從另一個方向湊了過來,試圖進入萌萌的遊戲。萌萌看了一眼「別有用心」的琳琳,猛地將小手伸出去一擋,琳琳立刻摔倒在鏟車旁。
2~3歲的寶寶常常顯得比較「自私」,他們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其實,對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很正常的。到了2歲左右,寶寶開始懂得擁有的概念,並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心目中,只要他喜歡的東西,就都是他自己的,更何況那些本來就屬於他的東西呢。因此,他容不得別人侵犯,只要他的利益受到一丁點威脅,他就會迅速行動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我的」「不」成了這個階段的寶寶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個詞。當然,每個寶寶都不太一樣,有的寶寶在這方面可能就顯得比較大度,但大多數寶寶都是占有欲極強的小霸王。因為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分享,只能在父母的監督下與別的小朋友玩一些平行的或者平等交換的遊戲。
家長4大錯誤分享教育神助攻
1.寶寶不分享,強迫寶寶分享
2~3歲的寶寶很看重父母和其他長輩的評價。當父母給予別的小夥伴很高的評價時,寶寶心裡會不舒服。尤其當父母拿寶寶跟別的小朋友進行比較時,寶寶的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因此,不要讓寶寶掩蓋在其他寶寶的光環下,為了讓寶寶體現自身價值,可以經常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來做客,讓寶寶表演最拿手的節目,這樣既可以讓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體驗到分享的樂趣,也有助於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2.讓寶寶更慷慨一些
如果有一天,寶寶從幼兒園回來突然對你說:"媽媽,我想請我們班的小朋友來吃飯。"那麼OK,只要你家裡能容納那麼多人,盡管讓他們來吧,對寶寶學習分享來說,這可是很好的機會!如果寶寶很少能找到小朋友跟他一起玩,那麼帶寶寶多參加網絡、小區發起的各項活動吧,也不失為給寶寶創設分享環境的好方式。
3.幫助寶寶理解情緒
當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父母要視情況及時向寶寶做出解釋,幫助他理解分享時所遇到的問題。比如別的小朋友把屬於自己的布娃娃從寶寶手裡搶回去了,媽媽可以說:"她太喜歡她的布娃娃了,她現在就想抱著她的布娃娃。"如果寶寶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媽媽要表示理解:"我知道你想自己玩你的玩具。""丁丁把你的小汽車拿走了,你很傷心。"
10.鼓勵寶寶的點滴進步
對寶寶來說,分享並不意味著他必須把手中的東西交給別人,媽媽也沒有必要這樣去要求。即便寶寶只是把手中的玩具拿出來給別人看一看、摸一摸,那也是他嚐試分享的開始。這時媽媽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沒有把玩具拿出去分享而責備他小氣,那樣隻會打消他繼續分享的積極性。讓寶寶逐漸適應和別人分享,他會感覺比較安心。如果媽媽不強求寶寶,同時對他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鼓勵,就會加快他學習分享的進程。在這樣愉悅的心理體驗中,也許過不了多久,寶寶就會嚐試鬆開緊握的雙手,把玩具讓給小夥伴玩耍了。
4.選擇合適的分享物品
要寶寶分享他的至愛,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在家裡來小朋友之前,聰明的媽媽會先把寶寶最喜歡的物品收起來,免得小"入侵者"的到來引起一片混亂。諸如積木、蠟筆、圖書等物品,一般都是寶寶比較容易接受的分享物品,如果寶寶把某個玩具牢牢抓在手裡,就是不肯讓給他的小夥伴,那麼不要強求,想辦法轉移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比如突然問他一個問題、給他一些美食或者另外一個玩具等,盡快結束他們之間的爭奪。
5.給寶寶樹立榜樣
寶寶學會分享的最好方式就是模仿。媽媽可以嚐試和寶寶分享自己的冰淇淋,讓寶寶戴自己的圍巾、發卡、帽子,穿爸爸的鞋子、戴爸爸的手套等,當然也要讓寶寶拿一些東西出來分享,如一起玩他的玩具、一起看他的故事書。重要的是要讓寶寶親眼看到媽媽給自己東西或者拿走他的東西,讓他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和家人分享,進而學會與其他小夥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食品等。
育兒在線學堂最後給父母幾個建議。第一,要漸進式地培養分享的觀念,切勿強迫孩子。第二,通過處理與同伴的相互關係來克服自我中心。多鼓勵孩子與同伴交流,讓他在群體的情境中學習分享,讓孩子體驗到合作、協調的樂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